Back to Top
Local Record

紀錄在地

首頁  → 記錄在地
全部 人文藝術 建築美學 社區再生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8
代天宮:哈瑪星的信仰中心 從前科技不如現在先進,出海容易發生意外,因此漁民習慣拜託神明保佑,祈求出海順利,也造就哈瑪星附近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寺廟,讓當時的漁民和家屬精神有所寄託。其中,更以代天宮為主要的信仰中心。 藉著在地信仰,得以探究哈瑪星的移民史與生活。在地人祭祀王爺、南鯤鯓的五王,元月22號祭拜清水祖師…。奇怪的是,哈瑪星漁業興盛,卻沒有媽祖廟,此外,大部分靠海地區的廟宇都是面向大海,而哈瑪星卻是向內,形成本地特殊的信仰特色。   ▲信仰是討海人家的心靈寄託。 移民與信仰 哈瑪星本來是一個漁港。早期蚵寮的人、討海的人都來到這個地方賺錢、討生活。當時大部分都是從臺南北門南下到這裡的,有的在碼頭工作,有的在漁公司當船員。 從臺南移居哈瑪星的漁民在賺到錢後,就將故鄉蚵寮保安宮的老池王迎請過來庇佑,大家輪流奉祀,作為精神寄託。此外,當時哈瑪星一帶的居民以「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青山寺」觀音菩薩、「蚵寮保安宮」池府千歲及南山紫竹林觀音菩薩等神佛作為信仰依歸。每逢農曆正月廿二日,清水祖師佛辰,必定返鄉迎請神明駕臨魚市場,設立臨時神龕安座,以供信眾膜拜祈福,並演戲酬神祈求平安。也因此,哈瑪星的廟宇朝向內陸,多面臺南的方向。   與神明的約定 關於漁民與神明的約定,有相關傳說。相傳王爺曾托夢給一名信徒,希望該信徒能夠將土地賣給廟方以擴充廟宇,將來必定會保佑子孫。後來這家人的大兒子去當了船員,果然出海下網都特別豐收,每每滿載而歸,後來甚至當上船長,順利扶養下面四個弟弟長大成人,如今個個皆生活富足。這是他們與王爺的默契,王爺有把祂答應的事情做到,這就是奇蹟;而漁民也習慣在出海前向王爺祈求一帆風順。 船公司和船工在出港前會向王爺祈求平安、滿載,當滿載而歸了再答謝庇佑,這是漁民與神明之間默契的互許。哈瑪星的漁船出海滿載而歸,所賣的魚肚收入就歸給廟方。   ▲船員出海前,都會習慣來到代天宮前祈福平安。 賣魚肚建廟宇,凝聚在地信仰 王爺保庇漁船出海順遂,漁民以賣魚肚收入答謝還願,彼此互有默契。「代天宮」凝聚了村民的力量,終於在民國43年建廟完成,原來魚市場供奉的神祇移龕至此,從此代天宮成為哈瑪星的信仰中心。 每年農曆五月初一,五府王爺一定出來安營。安營就是把他的兵將放置某處,某個不乾淨的地方,就安一個兵營在那邊看管;此外,每年農曆四月會全部到南鯤鯓祭祖,到了農曆十月池府王爺也一樣要回去保安宮祭祖。這些都是每年固定的儀式,至今已有70年的傳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代天宮是一座道教與佛教合併的廟宇。代天宮的前殿,是道教的五府千歲是道教,後來於民國49年,依王爺的指示建造一座後殿(清雲寺),由菩薩來坐鎮,形成道教跟佛教合併的現貌。   ▲廟宇建造的一磚一瓦,皆是靠著村民賣魚肚而來。 細看廟宇之美 走近代天宮,可以發現它宛若一座藝術殿堂。諸如木雕,出自雕刻師葉經義老師、蘇永欽以及徒弟們之手;龍柱、百鳥柱是張木成老師的作品;對聯是蔡淵亨老師的書法作品,又像是金登富以紙去做故事的紙雕作品,也很值得一看。在代天宮,可以看到許多著名藝術家遺留的作品,其中又以潘麗水老師的彩繪最為廣為人知。 人稱「麗水師」的潘麗水,是臺灣本土畫師第二代的代表,也是臺灣現存廟畫作品最多的大師。而代天宮裡除了擁有潘麗水14幅門神彩繪、1幅彩墨山水壁畫外,88尊泥塑神像也是「麗水師」的作品,殿內還有10組浮雕、油漆畫、擂金梁坊畫,廟埕兩側護龍內更有100幅他的彩繪梁坊畫,總計超過200多件作品。在現存的作品中,無論類型與數量,代天宮都是全台廟宇之首,儼然就是國寶彩繪大師潘麗水的博物館。 廟庭由小而大,廟貌從草創而壯觀,如今能夠從代天宮的建築細節裡、極其豐富的藝術價值中,看見蘊藏的用心。      貼近常民生活的代天宮 相較一般信仰,代天宮的存在更貼近常民,不僅安定了討海人及家眷的心靈,更牽繫著移民與故鄉的連結。廟宇供奉王爺、菩薩,保留了從台南移居於此的先民舊有的信仰,世代相承,凝聚村民虔誠之心。數十年如一日,廟埕前攤商聚集,熱鬧依舊;在地人出港前,仍然習慣來這裡拜拜,祈求神明保佑出去滿載而歸,平安歸來不忘還願感謝。   ▲代天宮作為村民心靈的寄託,更牽繫著移民與故鄉的連結。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8
哈瑪星的常民生活 秀霞姐是土生土長的哈瑪星人。早期家裡經營商行,專門供給漁船的伙食補給;後來,也入股投資漁船,從小漁船慢慢變成遠洋漁船,再成立漁業公司。隨著秀霞姐的童年回憶,彷彿穿越時空回到過往,以不同方式認識哈瑪星最真實的常民生活。   ▲在地的哈瑪星,包含常民的生活與痕跡。 商行女兒的童年 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進到房子裡,樓上有點像旅社;隔壁是柑仔店,然後我們經常沿著這些路去魚市場(現在的菜市場)找媽媽。家裡經營商行,在沒有塑膠袋的年代,都是用紙袋子,重複清洗瓶子使用,也成了「童工」的工作。 那時候附近一帶都是日本人,他們設立了「漁民主訓」,也設立世銀貸款及亞銀貸款,讓哈瑪星在後來的漁業發展、經營模式有非常好的基礎。我們家就是向亞銀貸款造了鐵船。在當時,臺灣的漁港很少像進步到能擁有遠洋漁船,在哈瑪星這樣一個小小的地方,就有10家銀行,有差不多7、8家旅社。我又記得,小時候幾乎所有旅社都在哈瑪星和鹽埕區,僑胞回國的時候還曾經幫僑民掛花圈,這真是很深刻的回憶,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樣的童年蠻豐富的。   ▲以在地人的記憶,拼湊哈瑪星常民的生活印記。   碼頭漁工的生活場景 自我有記憶以來,早上一起床就會聽到碼頭附近有賣醬菜的、擔豆腐的、賣早餐的在這邊(今哨船頭)的叫喊聲,範圍包含整個碼頭;街上也有賣甘蔗和涼水等攤商在叫賣,非常熱鬧。 早期沒有冷凍技術,漁船只有冷藏設備,所以一定要使用碎冰,保持魚貨新鮮。所以從前製冰廠有一個空中走廊運送到碎冰房,由碎冰房的連結管再將碎冰運到大倉(船)儲放,漁船出海捕到魚,再用這些碎冰蓋起來。「碎冰房」是商行出貨、送貨、補給漁船伙食的地方。家裡經營商行,通常漁船準備出發就會告知,我們就會知道到碎冰房送貨、放鞭炮。所以「碎冰房」在我們漁業界(哈瑪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 每當有新船要下海,哈瑪星的社區會互相通知,拖船沿途灑麻糬。小孩子一看到新船有旗子的,就會趕緊從家裡拿袋子出來接麻糬、糖果;此外,每年元旦凌晨時分,我們小孩子都很期待鳴笛,當時會有商船、軍艦、漁船一起鳴笛,在我們印象中是非常有特色而且震撼的,這個傳統仍然延續至今。   ▲熱鬧的下水典禮,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   樂天的哈瑪星人 或許因為生活在碼頭邊,成天與大海為伍,這裡的人都很樂天,對天命看得很開。商家間心胸開闊,彼此之間會交流、互相幫忙,感覺溫馨。我真的很珍惜哈瑪星的每一個時段的記憶,也期許有年輕人能夠出來,一起思考,讓更多人看見哈瑪星的美好。   ▲哈瑪星人樂天的性格,如照片中的笑容所反映。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5
前言 從事漁業40多年的再福大哥,就出生在居住了許多船員的「海咖亭」,這是哈瑪星當年的公寓。家中從事漁業,從出生的這一刻,再福大哥便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 再福大哥的生命版圖由哈瑪星生活及航海經驗所構築。作為台灣早期漁場開疆闢土的先驅,他因此有機會前往一般人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到得了的地方。精彩的「海海人生」充滿刺激,不時也伴隨著艱辛。聽著再福大哥細數回憶,從中感受他對於哈瑪星以及漁業的深厚感情。   ▲在地人記憶中的熱鬧港口。 聽船長說海 哈瑪星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的遠洋基地。 隨著科技、捕魚技術、大環境變遷與法規限制,哈瑪星的漁業發展有不同的漁場分布與樣態。我們早期最主要是鮪釣漁船、超低溫漁船,專門捕捉一些做罐頭的魚類,像是鯧仔、黃鰭鮪還有長鰭鮪,也就是人家講的長鬚,漁場主要在南太平洋;後來以新加坡為基地,也到南緯捕大目鮪、黑目鮪供日本當生魚片。後來又多了鮪釣漁船、秋刀魚船、圍網漁船、拖網船,甚至比較先進的還有直升機。 拖網的魚種主要是底棲魚類包括筆管、花枝、白帶魚、土魠魚、石斑魚、金線、白口、赤筆仔,就是一些雜魚,拖網的魚種很雜,約有70至80種,以尺寸區分就超過百種以上。下網捕撈後,會分級分類包裝,然後進入冷凍庫,保持漁獲如剛抓上來般新鮮。 臺灣漁業技術源於日本與中國大陸,尤其拖網船源於中國大陸,另一方面,由於捕撈生魚片給日本人,所以也有一些技術傳授自日本。臺灣人很聰明,其實我們當時的技術都改良得非常好。此外,也會和其它國家有漁業合作投資船、資金,或是繳納入漁費於特定區域捕撈。但隨著海洋資源遂減,在各國的保護政策下,規定越來越嚴格,加上外交弱勢,使得臺灣漁業越加嚴峻。   ▲電碼是漁船之間重要的溝通默契。   岸上生活 鼎盛時期的哈瑪星,隨時可以聞到濃濃魚腥味,一艘艘滿載而歸的漁船忙著卸貨,蘇澳船、琉球船、烏魚船、鮪釣漁船皆聚集在此停留,短暫休息補給,等待下一次出航。漁船趁著晚上天涼卸下漁獲,下完一艘馬上又補一艘進來,等待早晨再將漁貨送往濱海鐵路運至各地拍賣,就是所謂的「上黑台」。通常卸魚的作業會持續到晚上1、2點,鹹水意麵、碗粿、表演、賣膏藥的叫賣聲…各式小吃攤販在代天宮的廟埕聚集,連走路都得側著走,還有各種活動進行著娛樂上岸的船員,熱鬧非凡。 當船要出去時,會有熱鬧的下水典禮,佈置了大魚旗、大彩球,大家丟錢幣、丟麻糬,接著滿載宴宴請造船廠、各個公司公會,還有船員及其家屬,大家熱熱鬧鬧地出港。  ▲新船下水典禮,熱鬧出航!   「吃魚不能夠翻面;斟酒的時候,杯子一定要斟滿」 酒杯斟滿象徵著「滿載」,當時有一個口號就是「滿載轉載再滿載」。雖然待在海上的時間可能長達30個月至36個月,但其實有基地,差不多四個月回來一次,大概半年或五個月回去補給再上船。最久的就是拖網船,可能待上11個月。 討海人靠天吃飯,並且漁業合作或是在公海捕撈,往往會遭受無可預料的干擾,或是船被扣被沒收。這個行業在以前就是比較危險的,在我們這個行業有一個禁忌,就是「吃魚切勿翻面」。過去的船比較小,技術、設備也不如現在先進,即使現在的船比較大,且具備氣象傳真機,能夠在3至5天前就得知低氣壓去迴避,和過去相比,相對安全許多,但大部分的家長還是認為這個行業危險,禁止小孩走船員這條路。   ▲出海前的滿載宴,宴請船員及家屬以慰勞辛勞,祝福滿載而歸。   40餘載的漁業人生 船上的人員分為甲板、機艙兩個部分。甲板有大副、二副,機艙有主機、副機、冷凍機(機關長)、二車、三車,需要24小時輪班。或許船員在海上的時間長,娛樂少,收入也不多。但相對地,海上的支出少,在岸上的家人也有安家費保障。 在這個行業的經歷,到過一些鳥不生蛋的地方,包括諾魯、萬那杜、大溪地;後來專攻拖網船,包括南太平洋、澳洲、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印尼、越南,最遠甚至印度、巴基斯坦、南葉門…都去過,這個經緯度抓起來大概佔了半個地球。從事漁業40幾年,縱使有它危險、辛苦的地方,但回想起來卻能回甘,我對漁業有著深厚的情感,我的版圖就是這麼大。   ▲聽再福大哥細數漁業人生。  

高雄

2019,10,04
前言 搭乘高雄捷運至西子灣站,彎進巷弄,來到一個名字特殊的地方,哈瑪星。 如同許多靠海的地方,空氣裡混雜著淡淡海鹹與漁船燃油氣味,有著一座信仰中心,當然,也有著一所小學、熱絡的市場…。然而在這裡,一切看似平凡的生活場景,總給人感覺乘載著很深很重的故事,細看小巷弄裡不起眼的老屋,從窗花到屋頂鏤花設計都極具巧思,隱隱約約蘊藏著一種貴族氣息,透露出曾經的富庶與繁榮。 走入哈瑪星,很難不對它的故事感到好奇。透過常民生活及討海人的眼睛,拼湊哈瑪星精彩的故事,窺見臺灣漁業發展興衰與變遷的縮影。 ▲哈瑪星曾是臺灣漁業重要的港口。  「哈瑪星」的由來 哈瑪星,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地名,就位在高雄西邊一隅。 回溯歷史,哈瑪星所在之處曾經是一片汪洋。日治時期,日本人重整淤沙嚴重的打狗港,將港內挖起的淤泥填築以擴大港口腹地與市街,於是形成了這一片新生地。今天的哈瑪星泛指南鼓山一帶,於當時,哈瑪星則涵蓋了新濱町、壽町及湊町,並且擁有濱海鐵路能夠通往商港、漁港以及魚市場,而這一條通往漁港的鐵路,日語稱作「濱線」(はません,Hamasen),在地居民便以臺灣話稱之為「哈瑪星」。 ▲港口連接鐵道,也連接起哈瑪星的繁榮。 日不落城的歲月 重整過後的打狗港以嶄新樣貌超越安平港,成為南臺灣第一大港市。而湊町不僅擁有寬廣的街道、現代化的自來水及電器設施,意識海陸交通的樞紐,是一所、警察署、郵政總局、現代化市場與小學校等街設立於此,成為市政、金融、醫療的中心,已然是現代都市話的雛型。 1959-1960年代,隨著近海、遠洋漁業日趨發達,大量外來人口湧入這裡。當時,學校不斷地增班因應,港口船隻絡繹不絕,魚市場交易熱絡的盛景不言而喻。直到漁業重心移往前鎮漁港,哈瑪星繁榮難再,絢麗歲月才趨於平淡。 ▲哈瑪星因港口而興盛,也因漁業發展重心移轉而沉寂。   p.p1 {margin: 0.0px 0.0px 5.0px 0.0px; text-indent: 24.0px; font: 12.0px PMingLiU;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2.0px Cambria; font-kerning: none}

台中樂成宮

2019,03,26
擁有一段好姻緣是每個人的願望 擁有一段好姻緣是每個人的願望,但感情可是不努力就能有成果的,畢竟有句話說:「感情是不能勉強的」,即使你再嘔心瀝血的付出,對方不愛你就是自作多情,也因此「真愛」才會顯得如此珍貴、難得,儘管如此,這事上還是有許多痴男怨女在苦苦地尋找另一半,這時供奉掌管姻緣的「月下老人」廟,就因此應映而生了。 提到「姻緣」民間有許多神話傳說,從西方愛神邱比特到中國的月老,都可以見到民眾對於愛情的期望,俗話說:「千里姻緣一線牽,無緣對門不相識」,這條無形姻緣線的負責人,就是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又稱月老公,簡稱月老,是婚姻之神,相傳是人間的「媒神」,最早出現在唐朝李復言所著作的《續幽怪錄˙定婚店》,唐代元和年間,杜陵有一個叫韋固的人從小父母早逝,因此想早點成家娶妻,但經過很多次媒合都失敗。 元和二年的時候,韋固去清河拜訪朋友,暫住在「南店」這間客棧裡,同住客棧的張姓客人聽説他還沒有娶妻,想把原清河太守潘昉的女兒介紹給他,約定明早在龍興寺門前碰面。 天還沒亮,韋固就趕往龍興寺,沒見到張姓客人,卻見到一個髮鬚銀白的老翁坐在台階上,靠著布袋在月光下翻書,他好奇地走過去偷看,發現書上沒有一個字是看得懂的,老翁笑笑説:「這不是人間的書,上面所記載的,是天下男女的姻緣。」 韋固半信半疑,又問布袋裝什麼東西,老翁回答:「是紅色的線,用來繫夫妻兩人的腳,在出生時就繫住了,以後就算是仇敵之家、貧富懸殊、醜美不等、相隔萬里,也會成為夫妻。」韋固覺得驚奇,再問:「我的妻子是誰?」老翁翻了翻書說:「宋城南店北面賣菜陳婆的女兒,今年才三歲,十六歲時會與你結為連理。至於潘昉的女兒,你沒有緣份。」 韋固暗想,她16歲時,我已過30歲了,於是又問:「能不能夠看一看未來的妻子?」老翁便領他進入一個菜市場,看到有個瞎了一隻眼的婦人,抱個小女孩蹣跚而來。指小女孩説:「這就是你的妻子。」韋固生氣地説:「我怎麼能娶鄉下老太婆家的粗俗女兒,不如殺了她吧。」老翁哈哈大笑:「已經是紅線綁著的緣分了,不可能改變的」話一說完便飄然而去。 韋固哪裡肯信?便下令叫僕人殺了小女孩,僕人膽小,行刺時一時緊張,只刺破了小女孩的眉間,便拔腿逃之夭夭。經過這件事之後,年復一年,韋固的求婚都沒有成功。轉眼十多年過去了,韋固在相州刺史王泰手下當了參軍官,但仍未娶妻,相州刺史王泰欣賞他才學過人,將女兒許配給了他,擇定黃道吉日拜堂成親。 新娘美若瑤池仙子下凡,韋固非常滿意,夫妻相敬如賓,但新娘眉間總貼一朵彩色紙花,晚上睡覺時也不取下,沐浴後還要重新貼上,韋固忍不住詢問原因,才知道是小時候被歹徒刺傷,所以才貼紙花掩飾傷疤,韋固暗暗吃驚,原來王氏襁褓中時父母雙亡,跟靠賣菜為生的奶媽陳氏艱難生活,後來陳婆打聽得她的叔叔王泰當了刺史,便送給王泰收養。 王泰當作親生女兒一般對待,撫養至16歲時把她嫁給韋固,聽完妻子敘説,韋固大為詫異,想起了當年龍興寺前遇見老翁對月翻書事,認定這月下老人正是主管人間婚姻的神仙,逢人便津津樂道這樁奇遇,至遠近皆知,後來宋城的縣宰聽說了這件事,就將南店這間客棧改稱為「定婚店」。 月老的故事廣傳於民間,並融入後世的戲劇及文學之中,元代雜劇曾瑞卿《留鞋記》第一折:「何須月老,則你是良媒。」文中二句足以看出當時的人已經把月老當成掌管姻緣的神明,明朝的劉兌也將月老的故事改編成雜劇-《月下老定世間配偶》。 直至現代,我們生活的周遭都有月老的蹤跡和相關元素,例如九把刀的小說《紅線》、港劇《天降奇缘》、四大天王劉德華也發行過《月老》專輯等等,甚至連婚配公司也取名作「月老銀行」。 由此可見月老的魅力非凡,也從這些現象看到,許多人對於「愛情」的渴望和執著,雖說掌管愛情與婚姻的神明還有泗洲佛、海神、月神(俗稱太陰娘娘)等等,但真正在配對「正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真愛」還是月下老人的工作。

林森路

2019,03,26
台中刑務所演武場 炎炎夏日,天空閃熾著豔陽,踩在這日治時期而至今的122年歷史軌跡上,曾經的舊名”大墩”,載著當時的建築來到了2017年的今天,中間經過許多工匠的巧手修復與保養,滿懷著感恩與感謝的心情,回應著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 今天佇立在我們面前的是興建於昭和於昭和12年(1937),「台中刑務所演武場」,時間追朔日本治理台灣初期的建築沿革,當時的治安風紀,並無司獄官與監獄制度,所以監獄管理事務由縣廳辦理。於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年)九月警察與監獄事務正式分家。 在日治末期,全島共有監獄八所分別本所三所(台北、台中、台南),支所五所(宜蘭、花蓮港、新竹、嘉義、高雄),為了司獄官練武需要,除了宜蘭與花蓮係直接使用當地武德殿外,其他六所皆設有所屬之演武場,台中刑務所演武場即為其中之一。 臺中刑務所演武場建築主要包含演武場、附屬服務空間。樓層數:地上一層;建築本體牆身材料屬RC加強磚造建築,磚牆、其他材料與砌法─磚牆水泥粉光斬假石,建築本體屋牆構造:承重牆結構(硬山擱檁)、混合構造(外承重內柱樑)、其他構造特徵─承重牆結構(加強磚造 )。屋頂主體形式為日式「入母屋屋頂」,上半部屋頂面呈前後兩坡,下半部屋面呈前後四坡,前後屋面由上而下為完整而連續的一個面。屋身主體構架為古典柱式素面面材,並留出較小尺度的外廊。 其現況週邊環境東北側面林森路西側為停車場,南側為附屬建築物,東側亦為附屬建築物,供武者更衣、淋浴、飲水等相關活動與武道場行政人員與教師使用之行政空間、宿舍等。 演武場主體建築內部空間仍保有原貌之木作地板及榻榻米,地板下方特設置有鋼製彈簧之構造,係為減少運動傷害所設計;外觀方面,屋瓦採用日本黑瓦,為日本建築物主要使用之瓦作材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鬼瓦」,係日本社殿樣式公共建築元素中重要之特徵。 現今的刑務所演武場,是串連歷史文化與建築,在都會生活上面扮演傳承與觀光機能的藝文場所,除了提供社會大眾擁有聚會場所以外,仍持續扮演傳達文化價值的重要(人文)建築。 資料引用: [1] Natural Way Six Arts Culture Center.,台中:道禾六藝文化館-財團法人道禾教育基金會 [2] 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2008年12月: 57-59頁

台中市役所

2019,03,26
台中日治時期市役所 漫步在台中中區的街道上,彷彿置身在一段充滿歷史迴廊中,細細品味著日本人對大墩台中的規劃,時光推移到1911年,位於台灣中心點的台中,以華麗的巴洛克建築的火車站,做為鋪陳都市機能的主軸。在中區有不少日據時代遺留的建築,今天特別介紹當時的行政中心-臺中市役所 臺中市役所為台灣臺中市日治時期的「辰野式」仿巴洛克建築之一,是台中地區鋼筋混凝土建築之始。1911年建成時,最初為「台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1920年成為台中州轄下台中市的行政官署,首任台中市尹金子惠教即在此就任辦公。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之後,市役所建築幾經不同機關使用,2016年重新開放後委外由古典玫瑰園經營,作為餐廳與小型藝文展覽空間。 沿著入口歩行,可以看到宣揚歷史悠久的紀念匾額,受到當時日本的社會運動-明治維新-風氣影響為在台灣所留下的建築也大都仿歐式。在這當中可以體會當時的工匠藝術用料。 戰後曾為台中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及中國國民黨台中市黨部。1986年台中市政府收回後曾作為台中市政資料館與新聞室、交通局辦公室等。2002年7月登錄為台中市歷史建築。 從1911年啟用到至今將近百年歷史的木造樓梯,每上一個步伐就能感受獨特木造樓梯的摩擦聲以及散發出來的木頭香,同時擁有聽覺與嗅覺的享受。 走進二樓可以看到非常寬廣的展演空間,主要原因是來自於由於臺中市藝術家眾多,公共性的展示空間除了國立臺灣美術館與臺中市立文化中心大墩藝廊外,展演空間明顯不足,而藝術界對於臺中市役所仿巴洛克古典的建築風格情有獨鍾,因此臺中市役所在進入實質修復後,臺中市藝術界人士聯署發起於臺中市役所成立「當代藝術館」,並組成推動委員會,最後運做了幾次策展計畫,吸引更多民眾來一場歷史與藝術的饗宴。 而當時首場藝術互動以2005年 10月29日舉辦開幕特展-「陳庭詩的幻想世界」揭開序幕。 臺中市役所歷史建築的修復與再利用,是近代保存文化資產與都市規劃機能再應用的建築之一,效仿西方國家的歷史文物觀光價值再造,提升區域經濟的活絡,在藝術、商業、生活、公共、教育取得多方的實質意義,也是今天造訪紀錄的最主要原因。 由此可知符合 「真實性」原則的修復與再利用過程,除能彰顯文化資產的美學與歷史意義,亦是個案文資產價值能否保存的關鍵,這也是 臺中市役所修復與再利用的實踐經驗中, 對其他歷史建築最重要的啟示。 《奈良真實性文件》所揭示尊重世界各國「文化 多樣性與遺產多樣性」41)的主張下,臺灣古 蹟歷史建築等文化資產保存應累積更多的 個案實踐經驗研究,並進一步探討在臺灣 所歸屬的特殊文化涵構中,如何對「文化 資產價值」與「真實性」作出評斷,以期 建構屬於本地文化的修復與再利用哲學, 並與國際的文化資產保存先進觀念接軌。 資料引用: [1] Petzet/Mader,孫全文譯,2010《古蹟維護原則 與實務》,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2] 台中市新聞局,副市長視察台中市役所修復工程 關切建築修復細節,2004-04-29  

辭修路

2019,03,26
彰化農業倉庫 「彰化市農會倉庫」位於彰化市辭修路的彰化農會區域內,也是全台僅存太子樓式的穀倉建築,先前被提報為歷史建築,4月1日文資審議委會,通過列冊追蹤;但農會因考量空間需做重新規劃與利用而在4月17日拆除,拆除途中接獲文化局下令怪手暫停工作。兩方協商後,農會同意暫緩拆除作業。文化局目前啟動暫定古蹟機制,決議列為暫定古蹟,後續將由彰化縣政府針對建築文化價值再作決議。 進到農會,經過彰化農會的廣場,最後方矗立著存半身的農業倉庫,地上散落一區怪手開挖到一半的磚塊與鋼筋用帆布靜靜蓋著,建築外圍著黃色的警示封條,這是目前彰化市農會倉庫的現況。「彰化市農會倉庫」建於日治時期一九二五年,距今已有九十一年歷史,倉庫建築內採階梯式層疊建構,上層外觀為半圓型屋頂、中間ㄇ型和三角形通風窗、下層拱門形式的迴廊,在當時被稱為「太子樓」,這它也是全台唯一僅剩日式太子樓式的穀倉建築。隨著時代變遷穀盈滿室已成歷史景況,東海大學景觀系助理助教黃金樺曾言:” 歷史建築自身就是產業文化的載體。有甚麼生產製程的展陳會比在陪它走過榮衰的空間中發生更深入人心?”一語道盡以時間淬鍊乘載歷史軌跡的空間,更是展示它具有的珍貴保存意義。 對於農會決策4月17日拆除一事,彰化市農會會務股詹股長表示,穀倉閒置已久農會想再做空間利用,裡面格局空間利用不大,但畢竟先前是傳統穀倉,內部環境為了因應稻穀作業而設計,格局隔間太狹窄,不符合現今規劃再利用所需的格局,所以才想做拆除重建。而現在接獲縣政府公告指令,目前是列為暫定古蹟,等候縣政府的公告消息再作決議。 而對於彰化農業倉庫拆除此議題,因具有歷史價值與特有的太子樓式工法的穀倉建築,獲得許多文史團體與地方人士的關切與爭議,長期關注農民議題的農民詩人與作家—吳晟老師表示:「咱(我們)彰化縣是臺灣的一個農業縣,同時彰化市農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農會,如果這個地方(彰化農業倉庫)能夠好好去經營,其歷史價值和意義,能夠充分去展現農業產業與文化的結合。其實咱臺灣農業一直以來都沒有太多的文化思考,而我是一直希望著,彰化縣如此多的重要農產品,能夠朝向農業和文化結合去做行銷推廣,充分體現文化價值。現在彰化有許多農業相關觀光景點,坦白說都看不到文化;真正的文化其實是有經濟價值的,若彰化市農會能將此案朝向農產品和文化、歷史與產業故事,互相結合去發展,農業一定更能打動人心。希望彰化市農會能夠帶頭保存文化來發展產業,相信是彰化很大的福利,也是農會很大的貢獻。」 希冀縣政府與農會雙方能做更良好的協商與溝通,讓彰化農業倉庫事件獲得完善處理!  
1 2 3 4
ZEN門專題

Special Topic

ZEN門紀錄

Spe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