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Local Record

紀錄在地

首頁  →  記錄在地  → 大港時代-在地健康的守護者
大港時代-在地健康的守護者

柯診所

Zen小編: MerlaMerla
柯診所:在地健康的守護者
早期哈瑪星的船員以原住民居多,像是鮪釣船、超低溫漁船,到後來的拖網船,都是以原住民組成的船員為主,有來自台東、花蓮或高雄在地的阿美族、排灣族青年,大概14、15歲就跟著出海捕魚。其中,鮪釣船、超低溫漁船一出去就是3至4個月,甚至長達36個月,海上生活時間長,也經常會遇到盲腸炎的問題,所以在出海前都會先將盲腸割除,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柯外科診所。柯醫師在哈瑪星開業逾半個世紀,柯診所已成為在地不可或缺的一隅,而滿是歲月的印記,屬於哈瑪星。 
 
▲診所仍陳列各式醫療器材,可見歲月痕跡。
診所的歷史
走入柯診所,彷彿走進哈瑪星的醫療博物館,隨著診所所陳列的各種醫療器材,能夠窺見在地醫療與產業的演變,如同一段鮮活的當地醫療史展演於前。即便於現今看來,有些設備乘載了年歲,仍能看出科診所過去曾經有一定程度的規模。
「柯診所」曾經是「柯外科醫院」,是高雄市數一數二的大型私人醫院。根據早期於此服務的護理人員回憶,當時高雄市有X光室的醫院,應該就只有柯外科醫院,因為一部X光機要100多萬,在當時100多萬是非常可觀的金額了。而柯外科醫院有著一台X光機,並且結合了外科、骨科,醫院裡有10幾位醫生,一個小型醫院裡有10幾位醫生在當時是相當很不簡單的。
 
▲手術病檯一景。

 

「閹豬」盛景
早期的船員,尤其是遠洋漁船的船員,出海一定要把盲腸割掉,因為盲腸很容易發炎,在海上如果盲腸炎發生,來不及靠岸到港口,很容易就有遺憾的事情發生。割盲腸成了年輕人的出海儀式,當時在地人戲稱如同「閹豬」。
在哈瑪星漁業鼎盛的時期,柯外科醫院一天平均要開40至50個,每天至少都有30幾個手術,特別是柯醫師左、右手都可以開,所以特別快,最多有一天割58位的紀錄,就好像「閹豬王」。因此醫院病房經常著不夠,鼎盛時期甚至車庫榻榻米排一排,成了臨時床位;有些時候,患者開完刀,肚子旁邊的傷口壓著就外出遊玩了,剛好對面是菜市場,所以菜市場的人都知道,這些都是從柯外科來的,都開過刀;也有很多患者是原住民,他們就在醫院彈吉他、唱歌,不同於一般醫院病房,總是很熱鬧。
而醫護人員每天也相當繁忙,平均三五分鐘就要推病患出去,醫師更是從早開刀開到晚,兩個開刀床就兩組醫師、兩組護士,一直開刀沒辦法吃飯,沒有參與開刀的夥伴就拿著牛奶給他們喝,然後撐到開完了往往已經是三更半夜,才到代天宮廟前的「可香餐廳」,那是當時最有名的,或是到鹽埕區的「大塊仔」吃壽司,是晚餐也是宵夜。
 
當時的禁菸宣導海報。

 

超過一甲子的堅持

柯外科診所的門庭若市的光景,隨著漁港機能重心逐漸轉往前鎮而趨於平淡。當時許多船主希望柯外科也能一起遷移,但柯醫師選擇留下,待在哈瑪星繼續守護大家的健康。
如今診所內滿是匾額、感謝狀,能夠看出柯醫師在地耕耘與用心。柯醫師的患者除了漁民,也包含鄰近中山大學的學生,以及紅十字孤兒院的院童。在有健保制度之前,孤兒院的院童都完全免費,直到健保的時候才停止,每年聖誕節,他都會買糖果給每個院童,而孤兒院的院童也會在聖誕節來到診所,唱聖歌給醫師聽。柯外科柯天上醫師奉獻哈瑪星超過一甲子,目前仍以高齡八十六歲持續於柯診所服務。

從診所內無數匾額與感謝狀,可見在地人對柯醫生一生奉獻哈瑪星的感謝之情。
 

 

文章摘要

Summary

ZEN小編

News Author

TAG關鍵字

Key Word

← Prev
↖ Go News List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