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News Author

ZEN小編

首頁  →  ZEN小編  → 戴家銘 Johnny

編輯

戴家銘 Johnny

台灣ZEN採訪編輯,畢業於中台科技大學 醫學檢驗系 ,因受到日本建築大師啟蒙,在追尋自我旅程中,因緣際會下確立對設計與文字的熱情,也因自幼喜愛繪圖以及天馬行空的想像,踏上自學設計之路。

My Video

家銘的寶島魅影

1,297
1,158
1,137
1,126
More Video
My News

家銘的紀錄在地

烏日 成功

2019,11,10
用一甲子的時光留下一輩子的榮耀 成功社區位於成功嶺,舊地名叫做“頂勞胥",是平埔族的舊稱,一直到了清末日治初期,分出了包括「下馬厝」與「厝仔」二個聚落。 成功社區又以下馬厝作為一個現代化轉型的基礎;然而在日治時代被稱作為“下馬厝"的地方一直作為馬術訓練的場域,直到國軍來台以後,下馬厝(今成功嶺)才成為國軍訓練養兵的場所,而鄰近的生活聚落,也從農務生活方式,慢慢變化成為提供軍人們生活互助的社區,更是每一位榮民的生活依存。 ▲樂齡軍人對永不忘懷的目標致敬 落地生根的時代故事 成功社區有著國民政府時代的建築體面貌,包含台灣傳統街屋與農舍,當地耆老講述這些地景形成的因素,不少軍人退伍後,受到政府的照顧直接在當地落地生根;由於外省籍的文化背景,在原地自建的屋宅常有錯縱複雜的建築表現。 ▲穿梭在社區裡的巷弄   榮民與居民在現代化交織 成功社區是青年人口大多外移的社區,近幾年的現代化發展伴隨著就業生活型態不再是以農業為主,以及體制關係逐漸式微的軍人據點,已不再有早年興盛的風貌,慢慢變成一個以老年人口為主的慢活社區。 有鑑於早期錯綜複雜的建築規劃,依山坡逐地自建的結果,加上人口老年化使得人身安全充滿挑戰,雖有著這樣特殊的建築風貌,但也伴隨著不同的機會,而社區更希望能在長照與居家關懷的面向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社區的樂齡工作者與長者耆老們 本次特邀老榮民重新披上軍服,同時也是地方居民與榮譽軍人,並以步兵巡禮的方式來凸顯社區意象,重新將成功嶺與社區做結合,翻轉以往社區影像詮釋方式,希望帶動社區的關注,提升社會能見度,為社區帶來更多充滿活力的年輕力量。 1.烏日區成功社區: 與地方共進的軍人時代-樂齡阿兵哥行進曲  

林森路

2019,03,26
台中刑務所演武場 炎炎夏日,天空閃熾著豔陽,踩在這日治時期而至今的122年歷史軌跡上,曾經的舊名”大墩”,載著當時的建築來到了2017年的今天,中間經過許多工匠的巧手修復與保養,滿懷著感恩與感謝的心情,回應著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 今天佇立在我們面前的是興建於昭和於昭和12年(1937),「台中刑務所演武場」,時間追朔日本治理台灣初期的建築沿革,當時的治安風紀,並無司獄官與監獄制度,所以監獄管理事務由縣廳辦理。於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年)九月警察與監獄事務正式分家。 在日治末期,全島共有監獄八所分別本所三所(台北、台中、台南),支所五所(宜蘭、花蓮港、新竹、嘉義、高雄),為了司獄官練武需要,除了宜蘭與花蓮係直接使用當地武德殿外,其他六所皆設有所屬之演武場,台中刑務所演武場即為其中之一。 臺中刑務所演武場建築主要包含演武場、附屬服務空間。樓層數:地上一層;建築本體牆身材料屬RC加強磚造建築,磚牆、其他材料與砌法─磚牆水泥粉光斬假石,建築本體屋牆構造:承重牆結構(硬山擱檁)、混合構造(外承重內柱樑)、其他構造特徵─承重牆結構(加強磚造 )。屋頂主體形式為日式「入母屋屋頂」,上半部屋頂面呈前後兩坡,下半部屋面呈前後四坡,前後屋面由上而下為完整而連續的一個面。屋身主體構架為古典柱式素面面材,並留出較小尺度的外廊。 其現況週邊環境東北側面林森路西側為停車場,南側為附屬建築物,東側亦為附屬建築物,供武者更衣、淋浴、飲水等相關活動與武道場行政人員與教師使用之行政空間、宿舍等。 演武場主體建築內部空間仍保有原貌之木作地板及榻榻米,地板下方特設置有鋼製彈簧之構造,係為減少運動傷害所設計;外觀方面,屋瓦採用日本黑瓦,為日本建築物主要使用之瓦作材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鬼瓦」,係日本社殿樣式公共建築元素中重要之特徵。 現今的刑務所演武場,是串連歷史文化與建築,在都會生活上面扮演傳承與觀光機能的藝文場所,除了提供社會大眾擁有聚會場所以外,仍持續扮演傳達文化價值的重要(人文)建築。 資料引用: [1] Natural Way Six Arts Culture Center.,台中:道禾六藝文化館-財團法人道禾教育基金會 [2] 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2008年12月: 57-59頁

烏日 湖日

2019,11,08
川流不息的人文地方 湖日社區位於在台中烏日區,鄰近台中高鐵站的地理位置上,有著豐富的川流樣態,包含鄰近大里溪、烏溪、貓羅溪、筏子溪諸多河流,在八七水災以前還具有上述河流匯合成日狀的湖泊,將其打造河流運輸中心的“湖日港"(節錄自試撥烏雲喜見日 ─烏日地名之謎)   自古以來結合了農務與港務的地方任務,也形成一個具有歷史底蘊的特色城鄉聚落。 ▲烏日大橋,位於貓羅溪與烏溪處的兩溪內夾角地帶   昔日港務休憩站的華麗轉身 隨著時代變遷,下街仔的港務使命漸漸褪去;在現代都市規劃的發展下,仍扮演著運輸中繼點的重要角色,昔日的湖日港,現今建設了高鐵台中站、台74線快速公路及跨烏溪的烏日大橋,形成一種以“交通效率"為特色的地景。 ▲湖日社區的空景,印入眼簾的雙軌共構 融合傳藝的說唱發展社區文化 經過各時代的時空流逝,湖日社區的居民,透過社區場域,凝聚了共好、共生、共創的公民意識,並發展出戲劇表演,作為地方代表性活動之一,結合早期生活故事與地方神祇的佳話,演繹湖日地方文化,凝聚社區意識,傳承在地特色與文化。 ▲湖日戲劇,帶動地方故事傳承與銀髮族共好聚樂   以台灣特有的民俗活動「神明繞境」作為主題;地方居民與耆老們攜手詮釋各種角色,從主神“王母娘娘"再到守護神四大天王、仙女、神獸,最後繞境祈福社區完成後,回到地方信仰中心「寶興宮」。 透過影像與自媒體平台結合,翻轉社區文化保存形式,加入人文巧思的拍攝,使傳統文化的呈現更增添色彩。   1.烏日區湖日社區:湖日樂齡戲劇班-王母娘娘神仙繞庄境(2019~)   2.烏日區湖日社區:湖日樂齡戲劇班-神牛SOLO(2019~)

楓樹社區

2019,03,26
土角屋 近年來,台灣各地區都吹起一股保存文化、創意生機的口號,在各個舊社區的角落發揮藝術與商業的結合,不斷的讓老文化擁有與現代互動的魅力,擁有168年以上歷史的老社區-楓樹社區,就擁有這樣的古文化建築-「土角厝」 早期台灣村民,搭築茅草屋而居是共同寫照,因為就地取採既輕鬆且方便,只是每逢刮風下雨,這樣簡陋的房屋禁不起狂風豪雨的摧殘,於是漸漸地居民以特有的竹子編築牆板,再塗以泥巴,一方面可以 填補縫隙,另一方面也可強化板牆的結構。 除了牆板以外,屋頂的材料也逐漸從茅草進步為黑瓦,黑瓦質地厚重比較不怕颱風的侵襲,但也需要有更堅固的牆板來支撐黑瓦的重量,於是村民就地取材,用米糠攪拌泥土製成土磚,而步入「土角厝」的時代。從這點來看,可以發現早期的人們,在大自然的素材應用,是非常具有創意,且又環保。 「土角厝」在一九七○年代還是很盛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為了提升生活品質,在原來的基礎上,將土牆外觀塗上石灰或者水泥,成為土角厝升級為磚瓦厝的前驅。在土角厝的時代,土牆或者是沒有鋪水泥的地板總是坑坑洞洞的,跳蚤或者其他昆蟲也常寄生在上面,人們常常不堪其擾。   時空推移來到了現代,隨著建築工法的進步,老房子要如何適應現代環境? 這戶人家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以土磚牆的結構為基礎,並在其結構脆弱的地方,加入了水泥和油漆的做補強的動作,保留了主體面,是一個很用心的示範。 回過頭來,老房子的資產所有畢竟不是我們所能干預的,這也造成了許多既得利益者的窺覷,也是我國現在文化資產難以保留的原因。   盼地區機關更能重視台灣老文化的價值 然而以楓樹社區來說,此建築保存的完整程度之高,即使歷經921大地震依然完整佇立,也可看出在結構上的用心。 因此在此呼籲,走訪楓樹社區時不妨好好用心欣賞這些老建築,回味時代的興衰起落。 審核編輯:黃羿馨
More News
My Topic

家銘的專題藝事

楓樹社區

2019,03,26

1,880

2019,03,26

1,808

15,765

More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