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Local Record

紀錄在地

首頁  →  記錄在地  → 大港時代-討海人的「海海人生」
大港時代-討海人的「海海人生」

討海人的哈瑪星

Zen小編: MerlaMerla
前言
從事漁業40多年的再福大哥,就出生在居住了許多船員的「海咖亭」,這是哈瑪星當年的公寓。家中從事漁業,從出生的這一刻,再福大哥便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
再福大哥的生命版圖由哈瑪星生活及航海經驗所構築。作為台灣早期漁場開疆闢土的先驅,他因此有機會前往一般人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到得了的地方。精彩的「海海人生」充滿刺激,不時也伴隨著艱辛。聽著再福大哥細數回憶,從中感受他對於哈瑪星以及漁業的深厚感情。
 
▲在地人記憶中的熱鬧港口。
聽船長說海
哈瑪星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的遠洋基地。
隨著科技、捕魚技術、大環境變遷與法規限制,哈瑪星的漁業發展有不同的漁場分布與樣態。我們早期最主要是鮪釣漁船、超低溫漁船,專門捕捉一些做罐頭的魚類,像是鯧仔、黃鰭鮪還有長鰭鮪,也就是人家講的長鬚,漁場主要在南太平洋;後來以新加坡為基地,也到南緯捕大目鮪、黑目鮪供日本當生魚片。後來又多了鮪釣漁船、秋刀魚船、圍網漁船、拖網船,甚至比較先進的還有直升機。
拖網的魚種主要是底棲魚類包括筆管、花枝、白帶魚、土魠魚、石斑魚、金線、白口、赤筆仔,就是一些雜魚,拖網的魚種很雜,約有70至80種,以尺寸區分就超過百種以上。下網捕撈後,會分級分類包裝,然後進入冷凍庫,保持漁獲如剛抓上來般新鮮。
臺灣漁業技術源於日本與中國大陸,尤其拖網船源於中國大陸,另一方面,由於捕撈生魚片給日本人,所以也有一些技術傳授自日本。臺灣人很聰明,其實我們當時的技術都改良得非常好。此外,也會和其它國家有漁業合作投資船、資金,或是繳納入漁費於特定區域捕撈。但隨著海洋資源遂減,在各國的保護政策下,規定越來越嚴格,加上外交弱勢,使得臺灣漁業越加嚴峻。
 
▲電碼是漁船之間重要的溝通默契。

 

岸上生活

鼎盛時期的哈瑪星,隨時可以聞到濃濃魚腥味,一艘艘滿載而歸的漁船忙著卸貨,蘇澳船、琉球船、烏魚船、鮪釣漁船皆聚集在此停留,短暫休息補給,等待下一次出航。漁船趁著晚上天涼卸下漁獲,下完一艘馬上又補一艘進來,等待早晨再將漁貨送往濱海鐵路運至各地拍賣,就是所謂的「上黑台」。通常卸魚的作業會持續到晚上1、2點,鹹水意麵、碗粿、表演、賣膏藥的叫賣聲…各式小吃攤販在代天宮的廟埕聚集,連走路都得側著走,還有各種活動進行著娛樂上岸的船員,熱鬧非凡。
當船要出去時,會有熱鬧的下水典禮,佈置了大魚旗、大彩球,大家丟錢幣、丟麻糬,接著滿載宴宴請造船廠、各個公司公會,還有船員及其家屬,大家熱熱鬧鬧地出港。 

▲新船下水典禮,熱鬧出航!

 

「吃魚不能夠翻面;斟酒的時候,杯子一定要斟滿」
酒杯斟滿象徵著「滿載」,當時有一個口號就是「滿載轉載再滿載」。雖然待在海上的時間可能長達30個月至36個月,但其實有基地,差不多四個月回來一次,大概半年或五個月回去補給再上船。最久的就是拖網船,可能待上11個月。
討海人靠天吃飯,並且漁業合作或是在公海捕撈,往往會遭受無可預料的干擾,或是船被扣被沒收。這個行業在以前就是比較危險的,在我們這個行業有一個禁忌,就是「吃魚切勿翻面」。過去的船比較小,技術、設備也不如現在先進,即使現在的船比較大,且具備氣象傳真機,能夠在3至5天前就得知低氣壓去迴避,和過去相比,相對安全許多,但大部分的家長還是認為這個行業危險,禁止小孩走船員這條路。
 
▲出海前的滿載宴,宴請船員及家屬以慰勞辛勞,祝福滿載而歸。

 

40餘載的漁業人生
船上的人員分為甲板、機艙兩個部分。甲板有大副、二副,機艙有主機、副機、冷凍機(機關長)、二車、三車,需要24小時輪班。或許船員在海上的時間長,娛樂少,收入也不多。但相對地,海上的支出少,在岸上的家人也有安家費保障。
在這個行業的經歷,到過一些鳥不生蛋的地方,包括諾魯、萬那杜、大溪地;後來專攻拖網船,包括南太平洋、澳洲、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印尼、越南,最遠甚至印度、巴基斯坦、南葉門…都去過,這個經緯度抓起來大概佔了半個地球。從事漁業40幾年,縱使有它危險、辛苦的地方,但回想起來卻能回甘,我對漁業有著深厚的情感,我的版圖就是這麼大。
 
▲聽再福大哥細數漁業人生。

 

文章摘要

Summary

ZEN小編

News Author

TAG關鍵字

Key Word

← Prev
↖ Go News List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