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News Author

ZEN小編

首頁  →  ZEN小編  → Merla Merla

編輯

Merla Merla
觀察生活,感受土地的美好!

土生土長在臺灣,卻不敢聲稱熟悉這塊土地的七年級生。
離開孩提熟悉的臺北,到中南部求學、定居。看似離家越來越遠,實則在城與鄉反覆的遊走之間,在書寫、拼湊記憶的過程之中,堆疊自我、生活與文化的記憶與痕跡,感受著這塊土地的豐富與美好。於是,「家」的輪廓才漸而趨於清晰。

My News

la的紀錄在地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8
柯診所:在地健康的守護者 早期哈瑪星的船員以原住民居多,像是鮪釣船、超低溫漁船,到後來的拖網船,都是以原住民組成的船員為主,有來自台東、花蓮或高雄在地的阿美族、排灣族青年,大概14、15歲就跟著出海捕魚。其中,鮪釣船、超低溫漁船一出去就是3至4個月,甚至長達36個月,海上生活時間長,也經常會遇到盲腸炎的問題,所以在出海前都會先將盲腸割除,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柯外科診所。柯醫師在哈瑪星開業逾半個世紀,柯診所已成為在地不可或缺的一隅,而滿是歲月的印記,屬於哈瑪星。    ▲診所仍陳列各式醫療器材,可見歲月痕跡。 診所的歷史 走入柯診所,彷彿走進哈瑪星的醫療博物館,隨著診所所陳列的各種醫療器材,能夠窺見在地醫療與產業的演變,如同一段鮮活的當地醫療史展演於前。即便於現今看來,有些設備乘載了年歲,仍能看出科診所過去曾經有一定程度的規模。 「柯診所」曾經是「柯外科醫院」,是高雄市數一數二的大型私人醫院。根據早期於此服務的護理人員回憶,當時高雄市有X光室的醫院,應該就只有柯外科醫院,因為一部X光機要100多萬,在當時100多萬是非常可觀的金額了。而柯外科醫院有著一台X光機,並且結合了外科、骨科,醫院裡有10幾位醫生,一個小型醫院裡有10幾位醫生在當時是相當很不簡單的。   ▲手術病檯一景。   「閹豬」盛景 早期的船員,尤其是遠洋漁船的船員,出海一定要把盲腸割掉,因為盲腸很容易發炎,在海上如果盲腸炎發生,來不及靠岸到港口,很容易就有遺憾的事情發生。割盲腸成了年輕人的出海儀式,當時在地人戲稱如同「閹豬」。 在哈瑪星漁業鼎盛的時期,柯外科醫院一天平均要開40至50個,每天至少都有30幾個手術,特別是柯醫師左、右手都可以開,所以特別快,最多有一天割58位的紀錄,就好像「閹豬王」。因此醫院病房經常著不夠,鼎盛時期甚至車庫榻榻米排一排,成了臨時床位;有些時候,患者開完刀,肚子旁邊的傷口壓著就外出遊玩了,剛好對面是菜市場,所以菜市場的人都知道,這些都是從柯外科來的,都開過刀;也有很多患者是原住民,他們就在醫院彈吉他、唱歌,不同於一般醫院病房,總是很熱鬧。 而醫護人員每天也相當繁忙,平均三五分鐘就要推病患出去,醫師更是從早開刀開到晚,兩個開刀床就兩組醫師、兩組護士,一直開刀沒辦法吃飯,沒有參與開刀的夥伴就拿著牛奶給他們喝,然後撐到開完了往往已經是三更半夜,才到代天宮廟前的「可香餐廳」,那是當時最有名的,或是到鹽埕區的「大塊仔」吃壽司,是晚餐也是宵夜。   ▲當時的禁菸宣導海報。   超過一甲子的堅持 柯外科診所的門庭若市的光景,隨著漁港機能重心逐漸轉往前鎮而趨於平淡。當時許多船主希望柯外科也能一起遷移,但柯醫師選擇留下,待在哈瑪星繼續守護大家的健康。 如今診所內滿是匾額、感謝狀,能夠看出柯醫師在地耕耘與用心。柯醫師的患者除了漁民,也包含鄰近中山大學的學生,以及紅十字孤兒院的院童。在有健保制度之前,孤兒院的院童都完全免費,直到健保的時候才停止,每年聖誕節,他都會買糖果給每個院童,而孤兒院的院童也會在聖誕節來到診所,唱聖歌給醫師聽。柯外科柯天上醫師奉獻哈瑪星超過一甲子,目前仍以高齡八十六歲持續於柯診所服務。 ▲從診所內無數匾額與感謝狀,可見在地人對柯醫生一生奉獻哈瑪星的感謝之情。    

台中 四張犁

2021,06,14
四張犁的「五日節」 端午,是臺灣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天又被稱為五(午)日節、五(午)月節,民間祭祀神佛、祖先、地基主,也祭江以祈求接下來的雨季豐沛與安穩。 俗諺有云:「未食端午粽,破裘毋敢放。」五月是仲夏的開始,春天多變的氣候於此時趨於穩定,端午節因此成為由春季轉為夏日的指標節日。然而許多蚊蟲疾病容易在這個時節孕育孳生,古時五月五日因此被視為惡月惡日,也衍生出各地不同驅逐瘟疫和惡運的習俗。 位在臺中的四張犁現今亦保留著特別的文化習俗,「走標」活動每年在端午節這天凝聚當地老少前來參與,成為熱鬧的地方盛事,串起在地居民的共同記憶。 「來來來,來走標!」 端午節午後,炎熱的空氣裡伴隨街頭巷尾傳來甜香的粽子氣味。此時銅鑼聲響,攪動起人們的興致,引著大家一起來參與「走標」。孩子們聞「聲」而來,依照身高年紀大致分組,家家戶戶出來加油,景象猶如過年,好不熱鬧。         「走標」原為平埔族群年節的重要儀式。平埔男生平時為打獵、戰鬥而訓練跑步,「跑得快」因此成為平埔女孩擇偶的條件,遂以走標作為成年禮的儀式。閩南話「標」有目標及標射(飆、跑)雙重之意,如同龍舟以彩旗作為終點的目標,平埔族的走標也是競賽,以彩旗為目標,迅速地跑快去爭取目標彩旗。「走標」衍生到後來,就是跑步了。 如今四張犁的走標,意即「賽跑」活動。四張犁的走標活動始於日治時期,最早就在今天的昌平路、豐樂路熱鬧舉辦,通常活動會在五月初五這天舉行。每到端午這天,附近的商家會提供各式各樣的商品作為比賽獎品,敲鑼打鼓吆喝著孩子們參與比賽,此外,家家戶戶都會出門,前來加油打氣,是屬於四張犁地區特別的節日慶典。 一支竹竿,串滿濃濃人情味 兩人肩上擔著一根竹竿,沿著街道巡迴,不一會兒竹竿上吊滿了各式各樣的物品:木屐、刷子、香蕉、鳳梨、肉脯、棉被…,甚至還有國際牌收音機,在當時生活艱苦的年代更是驚喜。走標是在地人的兒時記憶。記憶中,開雜貨店的天送伯,在端午前夕總是像這樣擔著竹竿,後頭跟著一群好奇前來湊熱鬧孩子,形成一個隊伍。如今,四張犁依舊維持著端午走標的習慣,一支竹竿連結世世代代的濃濃人情與滿滿記憶。 ▲竹竿擔的是濃濃人情味和在地人的記憶!  

四張犁

2021,06,14
在地信仰 在臺灣,許多地方性文祠、廟宇的建立,經常因著在地居民生活方式而起,像是對自然的敬畏崇拜; 又或是起源自地方鄉紳、儒者用以表揚儒學,培養鄉民讀書、識字的能力,而四張犁也擁有這樣的信仰中心,乘載著在地歷史、居民的心靈寄託與信仰。 謝天、地與水---三官堂廟 農業是昔日四張犁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當地也因此作為農產集散重鎮,成為周邊聚落的交易重心。先民感念天、地、水三官神保佑,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由地方仕紳共同捐資籌建「三官堂」,距今已有百年歷史,香火鼎盛,水旱疾疫有求必禱。如今曾多次修復整頓,並以三官大帝(天官堯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亦稱「三界公」)為主神,配祀神農大帝、觀世音菩薩、聖母、王爺、關聖帝君、註生娘娘等,成為地方宗教、居民的信仰中心。隨著都市重劃,新社區、新移入的居民日增,構成新舊相雜的多元社區型態,但因三官堂廟而使得社區難得保有農村時代的人情味,凝聚著地方向心力。   ▲凝聚居民向心力的三官堂廟,已有百年歷史。 振興文風、建學校---文昌廟 已有百餘年歷史的北屯文昌廟,就座落在四張犁。 北屯文昌廟,又名文祠。廟宇坐北朝南,主體以花崗岩為主要建材,屬於二進三合院的合院建築,幾經多次整修,如今仍維持原有純樸溫雅的風格特色,現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原來,廟宇前身為地方社學,其沿革亦與四張犁地區的聚落發展緊密相連。 四張犁從清中葉形成聚落、建構繁榮街市,於此同時,地方儒者也開始注重地方文教。嘉慶年間,地方仕紳先後組織「文蔚社」、「文炳社」,建立社學以教育鄉民,為提倡地方風氣於同治年間,兩社共同捐資興建文昌祠,在主殿留下「天下文明」的匾聯可見用心,其中,由舉人邱位南所撰的對聯:「文以詩書定化干戈之氣」、「蔚然山水特生幹濟之才」亦可見建廟的沿革及期許。邇後,文昌廟也成為北屯地區現代教育的發源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將北屯區第一所小學的最初校址設於文昌廟。廟宇東西廂房成為當年的教室,左右庫房作為教師宿舍,直至1913年才遷移校址至今日的三分埔松竹國小。 文昌廟為社區帶來書卷風氣,奉祀五文昌(梓潼帝君、孚祐帝君、關聖帝君、魁星、朱衣)。民間傳說著,文昌帝君主管考運,朱衣帝君是文學之神,魁星帝君主管文運及光明祿位,一經文昌點提,必定能金榜題名。昔日,文昌廟是赴城考試的驛站,要到彰化縣成赴考秀才的考生,有夜宿文昌廟的習俗,而世世代代定居於此的鄉民,都會到廟宇祈求,安定心情以在考試時發揮實力。如今,每每到了考季,依舊吸引各地考生遠到兒來前來虔誠敬拜以祈求考試順利,從考生的功名燭從年初滿至年尾,香火鼎盛的場景可見一般。從學校到廟宇,文昌廟不僅是地方的信仰中心,更作育地方英才,世世代代保佑住民擁有順遂的學習、求職與工作之途。 ▲北屯文昌廟,現為國家第三級古蹟,保佑世世代代四張犁住民。  

高雄

2019,10,04
前言 搭乘高雄捷運至西子灣站,彎進巷弄,來到一個名字特殊的地方,哈瑪星。 如同許多靠海的地方,空氣裡混雜著淡淡海鹹與漁船燃油氣味,有著一座信仰中心,當然,也有著一所小學、熱絡的市場…。然而在這裡,一切看似平凡的生活場景,總給人感覺乘載著很深很重的故事,細看小巷弄裡不起眼的老屋,從窗花到屋頂鏤花設計都極具巧思,隱隱約約蘊藏著一種貴族氣息,透露出曾經的富庶與繁榮。 走入哈瑪星,很難不對它的故事感到好奇。透過常民生活及討海人的眼睛,拼湊哈瑪星精彩的故事,窺見臺灣漁業發展興衰與變遷的縮影。 ▲哈瑪星曾是臺灣漁業重要的港口。  「哈瑪星」的由來 哈瑪星,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地名,就位在高雄西邊一隅。 回溯歷史,哈瑪星所在之處曾經是一片汪洋。日治時期,日本人重整淤沙嚴重的打狗港,將港內挖起的淤泥填築以擴大港口腹地與市街,於是形成了這一片新生地。今天的哈瑪星泛指南鼓山一帶,於當時,哈瑪星則涵蓋了新濱町、壽町及湊町,並且擁有濱海鐵路能夠通往商港、漁港以及魚市場,而這一條通往漁港的鐵路,日語稱作「濱線」(はません,Hamasen),在地居民便以臺灣話稱之為「哈瑪星」。 ▲港口連接鐵道,也連接起哈瑪星的繁榮。 日不落城的歲月 重整過後的打狗港以嶄新樣貌超越安平港,成為南臺灣第一大港市。而湊町不僅擁有寬廣的街道、現代化的自來水及電器設施,意識海陸交通的樞紐,是一所、警察署、郵政總局、現代化市場與小學校等街設立於此,成為市政、金融、醫療的中心,已然是現代都市話的雛型。 1959-1960年代,隨著近海、遠洋漁業日趨發達,大量外來人口湧入這裡。當時,學校不斷地增班因應,港口船隻絡繹不絕,魚市場交易熱絡的盛景不言而喻。直到漁業重心移往前鎮漁港,哈瑪星繁榮難再,絢麗歲月才趨於平淡。 ▲哈瑪星因港口而興盛,也因漁業發展重心移轉而沉寂。   p.p1 {margin: 0.0px 0.0px 5.0px 0.0px; text-indent: 24.0px; font: 12.0px PMingLiU;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2.0px Cambria; font-kerning: none}
More News
My Topic

la的專題藝事

台中市 四張犁

2021,06,14

2,279

金門

2020,11,19

1,234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8

13,690

More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