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News Author

ZEN小編

首頁  →  ZEN小編  → Merla Merla

編輯

Merla Merla
觀察生活,感受土地的美好!

土生土長在臺灣,卻不敢聲稱熟悉這塊土地的七年級生。
離開孩提熟悉的臺北,到中南部求學、定居。看似離家越來越遠,實則在城與鄉反覆的遊走之間,在書寫、拼湊記憶的過程之中,堆疊自我、生活與文化的記憶與痕跡,感受著這塊土地的豐富與美好。於是,「家」的輪廓才漸而趨於清晰。

My News

la的紀錄在地

臺北北門

2019,07,19
  2016年2月,平時繁忙的臺北街道在春節期間多了幾分靜謐,然而老城區有一場重大的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重機具進駐忠孝橋引道拆除工程,現場聚集許多民眾及媒體關心,紀錄這歷史性的一刻。 考究北門 耗時六日,忠孝橋引道拆除工程終於讓沉寂多時的北門得以重見天日。臺北城是清代最晚建造的城,完成距今有一百三十餘年,原來有東門、西門、南門、小南門、北門共五座城門,如今僅存北門幸運躲過拆除或改建的命運,依舊佇立在車水馬龍之間,保留著閩南樸實的原始樣貌。北門建造之初設有接官亭,是官員進入臺北城的通道,因此又稱「承恩門」,有承接天恩之意。建築採用碉堡的形式,以岩石建造,顯示其防禦的功能與重要性,也反映出當時已經從弓箭走向槍砲、子彈的時代。 文化價值與留存 其後,北門的留存歷經清領、日治、國民政府遷台以及民主化發展等時代背景而多次化險為夷,最終苟延殘存在城市的角落。日治時期為了興建鐵路,拆除了承恩門的甕城、城牆以及接官亭,後來又因國民政府都市計畫、交通要道等規劃,多次陷入被拆除的危機。最後雖在許多人的努力下得以保留,卻被包夾在高架橋間四十餘年,不得喘息。今日,臺北市政府將北門視為「西區門戶計畫」的核心,拆除忠孝橋引道、改善城門周邊的路型、以人工刨挖的工法恢復清代的高程、謹慎考究北門的歷史並且規劃與其相襯的廣場…一連串的工程讓北門掙脫多年的壓迫,重新被看見、被親近,讓城門得以再次啟閉,更讓臺北恢復城市記憶。   一座城門能夠訴說多少故事? 與臺北城相伴百餘年,北門賦予城市與臺北人共同的生活記憶,而後又再各自開展出不同的故事。在老一輩臺北人的記憶裡,站在北門前能夠望見遠方的七星山,那是臺北盆地最高的山。傳統建築重視風水,講究依山傍水,因而在北門建造之時,刻意稍稍偏離《禮記》的正南北規劃,讓北門能夠依七星山、傍淡水河。而這又是另一個傳統匠藝的故事了。一座城門能夠訴說多少故事?華梵大學建築系教授,同時也是修復北門工程的建築師徐裕健說:「建築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冷硬的構造中,藏著一個個歷史故事。」從承恩門的各個細節,可以挖掘出臺北城建構、發展的歷史與過程,發現不同世代的人生活於此、曾經努力的痕跡。 與城共生 一座城門的重生,使得歷史不僅止於課本中的一段文字,更引發大家對歷史、城市記憶的集體關懷。北門又重新被看見了,它將繼續與這座城市共存共生,與人們的生活發生連結,這不只是古蹟再生的單一事件,更意味著一座城市朝向進步,開始翻轉以工具利益作為城市治理的唯一途徑,而能思考「人」與「城市」的關係。爾後,臺北的城市印象將不只有摩登而能兼併傳統、新舊相陳。 夜幕低垂,打上燈光的北門和鄰近的臺北郵局、鐵道部廳舍以及三井倉庫相輝映,展現了臺北曖曖內含光的一面。 晚安,臺北。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8
代天宮:哈瑪星的信仰中心 從前科技不如現在先進,出海容易發生意外,因此漁民習慣拜託神明保佑,祈求出海順利,也造就哈瑪星附近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寺廟,讓當時的漁民和家屬精神有所寄託。其中,更以代天宮為主要的信仰中心。 藉著在地信仰,得以探究哈瑪星的移民史與生活。在地人祭祀王爺、南鯤鯓的五王,元月22號祭拜清水祖師…。奇怪的是,哈瑪星漁業興盛,卻沒有媽祖廟,此外,大部分靠海地區的廟宇都是面向大海,而哈瑪星卻是向內,形成本地特殊的信仰特色。   ▲信仰是討海人家的心靈寄託。 移民與信仰 哈瑪星本來是一個漁港。早期蚵寮的人、討海的人都來到這個地方賺錢、討生活。當時大部分都是從臺南北門南下到這裡的,有的在碼頭工作,有的在漁公司當船員。 從臺南移居哈瑪星的漁民在賺到錢後,就將故鄉蚵寮保安宮的老池王迎請過來庇佑,大家輪流奉祀,作為精神寄託。此外,當時哈瑪星一帶的居民以「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青山寺」觀音菩薩、「蚵寮保安宮」池府千歲及南山紫竹林觀音菩薩等神佛作為信仰依歸。每逢農曆正月廿二日,清水祖師佛辰,必定返鄉迎請神明駕臨魚市場,設立臨時神龕安座,以供信眾膜拜祈福,並演戲酬神祈求平安。也因此,哈瑪星的廟宇朝向內陸,多面臺南的方向。   與神明的約定 關於漁民與神明的約定,有相關傳說。相傳王爺曾托夢給一名信徒,希望該信徒能夠將土地賣給廟方以擴充廟宇,將來必定會保佑子孫。後來這家人的大兒子去當了船員,果然出海下網都特別豐收,每每滿載而歸,後來甚至當上船長,順利扶養下面四個弟弟長大成人,如今個個皆生活富足。這是他們與王爺的默契,王爺有把祂答應的事情做到,這就是奇蹟;而漁民也習慣在出海前向王爺祈求一帆風順。 船公司和船工在出港前會向王爺祈求平安、滿載,當滿載而歸了再答謝庇佑,這是漁民與神明之間默契的互許。哈瑪星的漁船出海滿載而歸,所賣的魚肚收入就歸給廟方。   ▲船員出海前,都會習慣來到代天宮前祈福平安。 賣魚肚建廟宇,凝聚在地信仰 王爺保庇漁船出海順遂,漁民以賣魚肚收入答謝還願,彼此互有默契。「代天宮」凝聚了村民的力量,終於在民國43年建廟完成,原來魚市場供奉的神祇移龕至此,從此代天宮成為哈瑪星的信仰中心。 每年農曆五月初一,五府王爺一定出來安營。安營就是把他的兵將放置某處,某個不乾淨的地方,就安一個兵營在那邊看管;此外,每年農曆四月會全部到南鯤鯓祭祖,到了農曆十月池府王爺也一樣要回去保安宮祭祖。這些都是每年固定的儀式,至今已有70年的傳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代天宮是一座道教與佛教合併的廟宇。代天宮的前殿,是道教的五府千歲是道教,後來於民國49年,依王爺的指示建造一座後殿(清雲寺),由菩薩來坐鎮,形成道教跟佛教合併的現貌。   ▲廟宇建造的一磚一瓦,皆是靠著村民賣魚肚而來。 細看廟宇之美 走近代天宮,可以發現它宛若一座藝術殿堂。諸如木雕,出自雕刻師葉經義老師、蘇永欽以及徒弟們之手;龍柱、百鳥柱是張木成老師的作品;對聯是蔡淵亨老師的書法作品,又像是金登富以紙去做故事的紙雕作品,也很值得一看。在代天宮,可以看到許多著名藝術家遺留的作品,其中又以潘麗水老師的彩繪最為廣為人知。 人稱「麗水師」的潘麗水,是臺灣本土畫師第二代的代表,也是臺灣現存廟畫作品最多的大師。而代天宮裡除了擁有潘麗水14幅門神彩繪、1幅彩墨山水壁畫外,88尊泥塑神像也是「麗水師」的作品,殿內還有10組浮雕、油漆畫、擂金梁坊畫,廟埕兩側護龍內更有100幅他的彩繪梁坊畫,總計超過200多件作品。在現存的作品中,無論類型與數量,代天宮都是全台廟宇之首,儼然就是國寶彩繪大師潘麗水的博物館。 廟庭由小而大,廟貌從草創而壯觀,如今能夠從代天宮的建築細節裡、極其豐富的藝術價值中,看見蘊藏的用心。      貼近常民生活的代天宮 相較一般信仰,代天宮的存在更貼近常民,不僅安定了討海人及家眷的心靈,更牽繫著移民與故鄉的連結。廟宇供奉王爺、菩薩,保留了從台南移居於此的先民舊有的信仰,世代相承,凝聚村民虔誠之心。數十年如一日,廟埕前攤商聚集,熱鬧依舊;在地人出港前,仍然習慣來這裡拜拜,祈求神明保佑出去滿載而歸,平安歸來不忘還願感謝。   ▲代天宮作為村民心靈的寄託,更牽繫著移民與故鄉的連結。  

台中 四張犁

2021,06,14
四張犁的「五日節」 端午,是臺灣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這天又被稱為五(午)日節、五(午)月節,民間祭祀神佛、祖先、地基主,也祭江以祈求接下來的雨季豐沛與安穩。 俗諺有云:「未食端午粽,破裘毋敢放。」五月是仲夏的開始,春天多變的氣候於此時趨於穩定,端午節因此成為由春季轉為夏日的指標節日。然而許多蚊蟲疾病容易在這個時節孕育孳生,古時五月五日因此被視為惡月惡日,也衍生出各地不同驅逐瘟疫和惡運的習俗。 位在臺中的四張犁現今亦保留著特別的文化習俗,「走標」活動每年在端午節這天凝聚當地老少前來參與,成為熱鬧的地方盛事,串起在地居民的共同記憶。 「來來來,來走標!」 端午節午後,炎熱的空氣裡伴隨街頭巷尾傳來甜香的粽子氣味。此時銅鑼聲響,攪動起人們的興致,引著大家一起來參與「走標」。孩子們聞「聲」而來,依照身高年紀大致分組,家家戶戶出來加油,景象猶如過年,好不熱鬧。         「走標」原為平埔族群年節的重要儀式。平埔男生平時為打獵、戰鬥而訓練跑步,「跑得快」因此成為平埔女孩擇偶的條件,遂以走標作為成年禮的儀式。閩南話「標」有目標及標射(飆、跑)雙重之意,如同龍舟以彩旗作為終點的目標,平埔族的走標也是競賽,以彩旗為目標,迅速地跑快去爭取目標彩旗。「走標」衍生到後來,就是跑步了。 如今四張犁的走標,意即「賽跑」活動。四張犁的走標活動始於日治時期,最早就在今天的昌平路、豐樂路熱鬧舉辦,通常活動會在五月初五這天舉行。每到端午這天,附近的商家會提供各式各樣的商品作為比賽獎品,敲鑼打鼓吆喝著孩子們參與比賽,此外,家家戶戶都會出門,前來加油打氣,是屬於四張犁地區特別的節日慶典。 一支竹竿,串滿濃濃人情味 兩人肩上擔著一根竹竿,沿著街道巡迴,不一會兒竹竿上吊滿了各式各樣的物品:木屐、刷子、香蕉、鳳梨、肉脯、棉被…,甚至還有國際牌收音機,在當時生活艱苦的年代更是驚喜。走標是在地人的兒時記憶。記憶中,開雜貨店的天送伯,在端午前夕總是像這樣擔著竹竿,後頭跟著一群好奇前來湊熱鬧孩子,形成一個隊伍。如今,四張犁依舊維持著端午走標的習慣,一支竹竿連結世世代代的濃濃人情與滿滿記憶。 ▲竹竿擔的是濃濃人情味和在地人的記憶!  

四張犁

2021,06,14
在地信仰 在臺灣,許多地方性文祠、廟宇的建立,經常因著在地居民生活方式而起,像是對自然的敬畏崇拜; 又或是起源自地方鄉紳、儒者用以表揚儒學,培養鄉民讀書、識字的能力,而四張犁也擁有這樣的信仰中心,乘載著在地歷史、居民的心靈寄託與信仰。 謝天、地與水---三官堂廟 農業是昔日四張犁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當地也因此作為農產集散重鎮,成為周邊聚落的交易重心。先民感念天、地、水三官神保佑,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由地方仕紳共同捐資籌建「三官堂」,距今已有百年歷史,香火鼎盛,水旱疾疫有求必禱。如今曾多次修復整頓,並以三官大帝(天官堯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亦稱「三界公」)為主神,配祀神農大帝、觀世音菩薩、聖母、王爺、關聖帝君、註生娘娘等,成為地方宗教、居民的信仰中心。隨著都市重劃,新社區、新移入的居民日增,構成新舊相雜的多元社區型態,但因三官堂廟而使得社區難得保有農村時代的人情味,凝聚著地方向心力。   ▲凝聚居民向心力的三官堂廟,已有百年歷史。 振興文風、建學校---文昌廟 已有百餘年歷史的北屯文昌廟,就座落在四張犁。 北屯文昌廟,又名文祠。廟宇坐北朝南,主體以花崗岩為主要建材,屬於二進三合院的合院建築,幾經多次整修,如今仍維持原有純樸溫雅的風格特色,現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原來,廟宇前身為地方社學,其沿革亦與四張犁地區的聚落發展緊密相連。 四張犁從清中葉形成聚落、建構繁榮街市,於此同時,地方儒者也開始注重地方文教。嘉慶年間,地方仕紳先後組織「文蔚社」、「文炳社」,建立社學以教育鄉民,為提倡地方風氣於同治年間,兩社共同捐資興建文昌祠,在主殿留下「天下文明」的匾聯可見用心,其中,由舉人邱位南所撰的對聯:「文以詩書定化干戈之氣」、「蔚然山水特生幹濟之才」亦可見建廟的沿革及期許。邇後,文昌廟也成為北屯地區現代教育的發源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將北屯區第一所小學的最初校址設於文昌廟。廟宇東西廂房成為當年的教室,左右庫房作為教師宿舍,直至1913年才遷移校址至今日的三分埔松竹國小。 文昌廟為社區帶來書卷風氣,奉祀五文昌(梓潼帝君、孚祐帝君、關聖帝君、魁星、朱衣)。民間傳說著,文昌帝君主管考運,朱衣帝君是文學之神,魁星帝君主管文運及光明祿位,一經文昌點提,必定能金榜題名。昔日,文昌廟是赴城考試的驛站,要到彰化縣成赴考秀才的考生,有夜宿文昌廟的習俗,而世世代代定居於此的鄉民,都會到廟宇祈求,安定心情以在考試時發揮實力。如今,每每到了考季,依舊吸引各地考生遠到兒來前來虔誠敬拜以祈求考試順利,從考生的功名燭從年初滿至年尾,香火鼎盛的場景可見一般。從學校到廟宇,文昌廟不僅是地方的信仰中心,更作育地方英才,世世代代保佑住民擁有順遂的學習、求職與工作之途。 ▲北屯文昌廟,現為國家第三級古蹟,保佑世世代代四張犁住民。  
More News
My Topic

la的專題藝事

台中市 四張犁

2021,06,14

2,070

金門

2020,11,19

1,466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8

2,330

More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