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News Author

ZEN小編

首頁  →  ZEN小編  → Merla Merla

編輯

Merla Merla
觀察生活,感受土地的美好!

土生土長在臺灣,卻不敢聲稱熟悉這塊土地的七年級生。
離開孩提熟悉的臺北,到中南部求學、定居。看似離家越來越遠,實則在城與鄉反覆的遊走之間,在書寫、拼湊記憶的過程之中,堆疊自我、生活與文化的記憶與痕跡,感受著這塊土地的豐富與美好。於是,「家」的輪廓才漸而趨於清晰。

My News

la的紀錄在地

高雄

2019,10,04
前言 搭乘高雄捷運至西子灣站,彎進巷弄,來到一個名字特殊的地方,哈瑪星。 如同許多靠海的地方,空氣裡混雜著淡淡海鹹與漁船燃油氣味,有著一座信仰中心,當然,也有著一所小學、熱絡的市場…。然而在這裡,一切看似平凡的生活場景,總給人感覺乘載著很深很重的故事,細看小巷弄裡不起眼的老屋,從窗花到屋頂鏤花設計都極具巧思,隱隱約約蘊藏著一種貴族氣息,透露出曾經的富庶與繁榮。 走入哈瑪星,很難不對它的故事感到好奇。透過常民生活及討海人的眼睛,拼湊哈瑪星精彩的故事,窺見臺灣漁業發展興衰與變遷的縮影。 ▲哈瑪星曾是臺灣漁業重要的港口。  「哈瑪星」的由來 哈瑪星,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地名,就位在高雄西邊一隅。 回溯歷史,哈瑪星所在之處曾經是一片汪洋。日治時期,日本人重整淤沙嚴重的打狗港,將港內挖起的淤泥填築以擴大港口腹地與市街,於是形成了這一片新生地。今天的哈瑪星泛指南鼓山一帶,於當時,哈瑪星則涵蓋了新濱町、壽町及湊町,並且擁有濱海鐵路能夠通往商港、漁港以及魚市場,而這一條通往漁港的鐵路,日語稱作「濱線」(はません,Hamasen),在地居民便以臺灣話稱之為「哈瑪星」。 ▲港口連接鐵道,也連接起哈瑪星的繁榮。 日不落城的歲月 重整過後的打狗港以嶄新樣貌超越安平港,成為南臺灣第一大港市。而湊町不僅擁有寬廣的街道、現代化的自來水及電器設施,意識海陸交通的樞紐,是一所、警察署、郵政總局、現代化市場與小學校等街設立於此,成為市政、金融、醫療的中心,已然是現代都市話的雛型。 1959-1960年代,隨著近海、遠洋漁業日趨發達,大量外來人口湧入這裡。當時,學校不斷地增班因應,港口船隻絡繹不絕,魚市場交易熱絡的盛景不言而喻。直到漁業重心移往前鎮漁港,哈瑪星繁榮難再,絢麗歲月才趨於平淡。 ▲哈瑪星因港口而興盛,也因漁業發展重心移轉而沉寂。   p.p1 {margin: 0.0px 0.0px 5.0px 0.0px; text-indent: 24.0px; font: 12.0px PMingLiU;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2.0px Cambria; font-kerning: none}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8
哈瑪星的常民生活 秀霞姐是土生土長的哈瑪星人。早期家裡經營商行,專門供給漁船的伙食補給;後來,也入股投資漁船,從小漁船慢慢變成遠洋漁船,再成立漁業公司。隨著秀霞姐的童年回憶,彷彿穿越時空回到過往,以不同方式認識哈瑪星最真實的常民生活。   ▲在地的哈瑪星,包含常民的生活與痕跡。 商行女兒的童年 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進到房子裡,樓上有點像旅社;隔壁是柑仔店,然後我們經常沿著這些路去魚市場(現在的菜市場)找媽媽。家裡經營商行,在沒有塑膠袋的年代,都是用紙袋子,重複清洗瓶子使用,也成了「童工」的工作。 那時候附近一帶都是日本人,他們設立了「漁民主訓」,也設立世銀貸款及亞銀貸款,讓哈瑪星在後來的漁業發展、經營模式有非常好的基礎。我們家就是向亞銀貸款造了鐵船。在當時,臺灣的漁港很少像進步到能擁有遠洋漁船,在哈瑪星這樣一個小小的地方,就有10家銀行,有差不多7、8家旅社。我又記得,小時候幾乎所有旅社都在哈瑪星和鹽埕區,僑胞回國的時候還曾經幫僑民掛花圈,這真是很深刻的回憶,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樣的童年蠻豐富的。   ▲以在地人的記憶,拼湊哈瑪星常民的生活印記。   碼頭漁工的生活場景 自我有記憶以來,早上一起床就會聽到碼頭附近有賣醬菜的、擔豆腐的、賣早餐的在這邊(今哨船頭)的叫喊聲,範圍包含整個碼頭;街上也有賣甘蔗和涼水等攤商在叫賣,非常熱鬧。 早期沒有冷凍技術,漁船只有冷藏設備,所以一定要使用碎冰,保持魚貨新鮮。所以從前製冰廠有一個空中走廊運送到碎冰房,由碎冰房的連結管再將碎冰運到大倉(船)儲放,漁船出海捕到魚,再用這些碎冰蓋起來。「碎冰房」是商行出貨、送貨、補給漁船伙食的地方。家裡經營商行,通常漁船準備出發就會告知,我們就會知道到碎冰房送貨、放鞭炮。所以「碎冰房」在我們漁業界(哈瑪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 每當有新船要下海,哈瑪星的社區會互相通知,拖船沿途灑麻糬。小孩子一看到新船有旗子的,就會趕緊從家裡拿袋子出來接麻糬、糖果;此外,每年元旦凌晨時分,我們小孩子都很期待鳴笛,當時會有商船、軍艦、漁船一起鳴笛,在我們印象中是非常有特色而且震撼的,這個傳統仍然延續至今。   ▲熱鬧的下水典禮,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   樂天的哈瑪星人 或許因為生活在碼頭邊,成天與大海為伍,這裡的人都很樂天,對天命看得很開。商家間心胸開闊,彼此之間會交流、互相幫忙,感覺溫馨。我真的很珍惜哈瑪星的每一個時段的記憶,也期許有年輕人能夠出來,一起思考,讓更多人看見哈瑪星的美好。   ▲哈瑪星人樂天的性格,如照片中的笑容所反映。        

台中市 四張犁

2021,06,14
走入耐人尋味的日常 夜晚,臺中洲際棒球場燈光亮起,觀眾熱切地為場上加油,在球員揮動球棒的那一剎那,人人聚精會神屏息著、等待再為一次漂亮的「紅不讓」歡呼。 臺中洲際棒球場宛若一顆棒球外型成為臺中市地標之一,就座落在「四張犁」。球場的強光點亮夜空,場上的激情熱絡了空氣,如今許多人因棒球賽來到這個地方,然而更耐人尋味的,是賽事過後那趨於日常、不太為人所認識的四張犁。   從地名認識四張犁 四張犁,位在台中盆地北部,包括現今北屯區的仁美里、四民里及仁和里一帶。這一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昔日每張犁可耕5甲地,而初期這裡開墾的農田約有20甲,故名「四張犁」。四張犁與犁頭店(今南屯)、大里杙(今大里)是三個臺中較早開發的聚落,也是往昔從彰化縣經犁頭店北至潭仔墘(今潭子)、葫蘆墩(今豐原)通道的要衝。 位在繁華的交通要道上 將時空回溯至清康熙年間,閩、粵移民冒險橫渡黑水溝來台,大批漢人相繼進入臺灣中部移墾。當時,從彰化縣到葫蘆墩有一條古道,沿路必須經過犁頭店、四張犁等地。彰化城門於天黑後關閉,來往的旅人若不能及時進城,就必須留在城外過夜。因此,犁頭店變成為彰化城北門外的第一大站,而四張犁街即是位在交通要道另一端的聚落,商業蓬勃、熙來攘往的熱鬧場景自然不在話下。四張犁街因其所在的特殊位置,成為彰化縣和葫蘆墩(今豐原)古道南來北往的交通據點,街上商家、小舖林立,飯館、旅店一應俱全。直至日治後,隨著鐵公路建設偏離此地,其重要的交通位置才逐漸淡去。 四張犁的開墾史 早期北台中盆地,包含四張犁在內,原為岸裡社獵場,是巴宰海(Pezeh)平埔族原住民的生活領域。清雍正11年(1733),六館業戶之一陳周文取得了墾權,開啟四張犁地區近300年的發展。嗣後陸續大量的漳籍移民入墾,葫蘆墩圳引水灌溉,經過百年開墾,形成集村街鎮,原先居住在這裡生活的巴宰海平埔族原住民日漸喪失其生存空間,因此大舉遷移埔里盆地、或宜蘭平原,少數留居的亦被漢人同化,而在台中盆地消失殆盡。 後來,日據時代發展成街肆型態,稱四張犁街。舊四張犁約位在台中市街區之北,區內大約由崇德路、水湳路、豐樂路、昌平路、四平路、后庄路交錯環抱所組成,是一個集塊型的街鎮聚落,周邊散村大致以此成一個同心圓而分佈,由於串聯四周農業聚落的古道密集,成為鄰近地區之主要商業及文化活動聚落。百年的古街至今還保存著的打鐵店、豆腐店,古厝、三級古蹟文昌祠、太子樓的菸樓文化等,都應證著這段悠長的開墾史。 ▲百年文昌廟,屹立四張犁伴隨著時代的更迭。  

金門

2020,11,19
關於聚落 位在金門島嶼中央、太武山西麓的瓊林,是一個具有800年歷史的傳統聚落。相傳瓊林是一個「牡丹穴」,也有人說是「母雞穴」。母雞在哪裡都能下蛋,因此不似一般聚落坐南朝北,瓊林的房子總是朝著牡丹穴這個中心點,形成房子不具特定方位的特殊景象。此外,瓊林與鄰近村莊主要為蔡姓,而在不以蔡姓為主的嚨口,只要看到面向東北的房子,大概便能判斷其為蔡姓人家。 ▲太武山西麓的瓊林,是一座具有800年歷史、滿滿故事的傳統聚落。 御賜瓊林 「瓊」有美玉之稱。瓊林古時候作「平林」,現在當地的長輩依舊習慣稱呼這裡叫做「平林仔」,而瓊林這個名字如何而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皇帝宴請新科狀元的那一頓飯叫做「瓊林宴」,而宴請的場地就是「瓊林苑」;另有說法是,相傳「御」這個字早期只有皇帝能用,因為明代以來村落人才輩出,仕途成就輝煌,因此熹宗皇帝特頒「御賜里名瓊林」匾,因而有「御賜瓊林」的說法。   七宗八祠 「百步一總兵,九里三提督」,一個提督就非常不容易,而瓊林出了三個提督。瓊林蔡氏著重文教,在明清科舉時代共有六進士、七舉人、資生十五人、國子監生二十七人、生員八十人、武將六人。只要有人登科進士,便會建造一座宗祠。 人才輩出的瓊林擁有大大小小的宗祠,為島上宗祠最多的聚落,包含蔡氏家廟、六式竹溪公宗祠、十世柏崖公宗祠、六世樂圃公暨十世延輔公宗祠、六世前庭房宗祠、十一世榮生公宗祠、十六世蔡守愚宗祠等,號稱「七宗八祠」。其中,以聚落大姓蔡氏家廟為大宗。 ▲宗祠的功名匾額高掛,瓊林人才輩出可見一般。 家廟,向心之地 家廟是聚落的向心之地,亦是家族的榮耀。蔡氏家廟相傳是牡丹穴,蔽蔭子孫昌盛,整個聚落基本上以「大祖厝」蔡氏家廟為主,由全村蔡氏子孫共同祭祀,稱作大宗。各房宗祠依此為中心,依地勢秩序排列,而自然形成一個嚴密的防禦配置。 蔡氏家廟今被列為國定古蹟。家廟遵循傳統中國建築形式,大門高懸「蔡氏家廟」的匾額,其本體具中軸線、左右對稱格局,為閩南傳統式的兩進建築,與當地民居建築聚落大致相同,肅穆卻又平易親近,除祭祀外,也是飲茶聊天、商討村事的場所。 ▲聚落以「大古厝」--- 蔡氏家廟為中心。 華麗古典的現代轉譯 瓊林是一個保存完整的傳統聚落,擁有傳統閩式建築,也由於過去登科者眾,聚落隨處可見華麗的燕尾官宅,讓整個聚落既是古樸又帶有華麗;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故事,更成為今日聚落發展文創的元素。用AR新科技述說家廟歷史、與在地藝術家合作聚落景觀、號召年輕人進到社區建立品牌…新舊並陳的古老聚落正以創新的精神展現生氣;旅人一早從古厝民宿醒來、閒適地走在瓊林聚落,猶如進入一部濃縮版的金門活歷史之中。     ▲古厝變身民宿,新舊並陳的聚落,正以創新的方式展現生氣。  
More News
My Topic

la的專題藝事

台中市 四張犁

2021,06,14

977

金門

2020,11,19

749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5

879

More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