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News Author

ZEN小編

首頁  →  ZEN小編  → Merla Merla

編輯

Merla Merla
觀察生活,感受土地的美好!

土生土長在臺灣,卻不敢聲稱熟悉這塊土地的七年級生。
離開孩提熟悉的臺北,到中南部求學、定居。看似離家越來越遠,實則在城與鄉反覆的遊走之間,在書寫、拼湊記憶的過程之中,堆疊自我、生活與文化的記憶與痕跡,感受著這塊土地的豐富與美好。於是,「家」的輪廓才漸而趨於清晰。

My News

la的紀錄在地

四張犁

2021,06,14
在地信仰 在臺灣,許多地方性文祠、廟宇的建立,經常因著在地居民生活方式而起,像是對自然的敬畏崇拜; 又或是起源自地方鄉紳、儒者用以表揚儒學,培養鄉民讀書、識字的能力,而四張犁也擁有這樣的信仰中心,乘載著在地歷史、居民的心靈寄託與信仰。 謝天、地與水---三官堂廟 農業是昔日四張犁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當地也因此作為農產集散重鎮,成為周邊聚落的交易重心。先民感念天、地、水三官神保佑,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由地方仕紳共同捐資籌建「三官堂」,距今已有百年歷史,香火鼎盛,水旱疾疫有求必禱。如今曾多次修復整頓,並以三官大帝(天官堯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亦稱「三界公」)為主神,配祀神農大帝、觀世音菩薩、聖母、王爺、關聖帝君、註生娘娘等,成為地方宗教、居民的信仰中心。隨著都市重劃,新社區、新移入的居民日增,構成新舊相雜的多元社區型態,但因三官堂廟而使得社區難得保有農村時代的人情味,凝聚著地方向心力。   ▲凝聚居民向心力的三官堂廟,已有百年歷史。 振興文風、建學校---文昌廟 已有百餘年歷史的北屯文昌廟,就座落在四張犁。 北屯文昌廟,又名文祠。廟宇坐北朝南,主體以花崗岩為主要建材,屬於二進三合院的合院建築,幾經多次整修,如今仍維持原有純樸溫雅的風格特色,現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原來,廟宇前身為地方社學,其沿革亦與四張犁地區的聚落發展緊密相連。 四張犁從清中葉形成聚落、建構繁榮街市,於此同時,地方儒者也開始注重地方文教。嘉慶年間,地方仕紳先後組織「文蔚社」、「文炳社」,建立社學以教育鄉民,為提倡地方風氣於同治年間,兩社共同捐資興建文昌祠,在主殿留下「天下文明」的匾聯可見用心,其中,由舉人邱位南所撰的對聯:「文以詩書定化干戈之氣」、「蔚然山水特生幹濟之才」亦可見建廟的沿革及期許。邇後,文昌廟也成為北屯地區現代教育的發源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將北屯區第一所小學的最初校址設於文昌廟。廟宇東西廂房成為當年的教室,左右庫房作為教師宿舍,直至1913年才遷移校址至今日的三分埔松竹國小。 文昌廟為社區帶來書卷風氣,奉祀五文昌(梓潼帝君、孚祐帝君、關聖帝君、魁星、朱衣)。民間傳說著,文昌帝君主管考運,朱衣帝君是文學之神,魁星帝君主管文運及光明祿位,一經文昌點提,必定能金榜題名。昔日,文昌廟是赴城考試的驛站,要到彰化縣成赴考秀才的考生,有夜宿文昌廟的習俗,而世世代代定居於此的鄉民,都會到廟宇祈求,安定心情以在考試時發揮實力。如今,每每到了考季,依舊吸引各地考生遠到兒來前來虔誠敬拜以祈求考試順利,從考生的功名燭從年初滿至年尾,香火鼎盛的場景可見一般。從學校到廟宇,文昌廟不僅是地方的信仰中心,更作育地方英才,世世代代保佑住民擁有順遂的學習、求職與工作之途。 ▲北屯文昌廟,現為國家第三級古蹟,保佑世世代代四張犁住民。  

高雄

2019,10,04
前言 搭乘高雄捷運至西子灣站,彎進巷弄,來到一個名字特殊的地方,哈瑪星。 如同許多靠海的地方,空氣裡混雜著淡淡海鹹與漁船燃油氣味,有著一座信仰中心,當然,也有著一所小學、熱絡的市場…。然而在這裡,一切看似平凡的生活場景,總給人感覺乘載著很深很重的故事,細看小巷弄裡不起眼的老屋,從窗花到屋頂鏤花設計都極具巧思,隱隱約約蘊藏著一種貴族氣息,透露出曾經的富庶與繁榮。 走入哈瑪星,很難不對它的故事感到好奇。透過常民生活及討海人的眼睛,拼湊哈瑪星精彩的故事,窺見臺灣漁業發展興衰與變遷的縮影。 ▲哈瑪星曾是臺灣漁業重要的港口。  「哈瑪星」的由來 哈瑪星,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地名,就位在高雄西邊一隅。 回溯歷史,哈瑪星所在之處曾經是一片汪洋。日治時期,日本人重整淤沙嚴重的打狗港,將港內挖起的淤泥填築以擴大港口腹地與市街,於是形成了這一片新生地。今天的哈瑪星泛指南鼓山一帶,於當時,哈瑪星則涵蓋了新濱町、壽町及湊町,並且擁有濱海鐵路能夠通往商港、漁港以及魚市場,而這一條通往漁港的鐵路,日語稱作「濱線」(はません,Hamasen),在地居民便以臺灣話稱之為「哈瑪星」。 ▲港口連接鐵道,也連接起哈瑪星的繁榮。 日不落城的歲月 重整過後的打狗港以嶄新樣貌超越安平港,成為南臺灣第一大港市。而湊町不僅擁有寬廣的街道、現代化的自來水及電器設施,意識海陸交通的樞紐,是一所、警察署、郵政總局、現代化市場與小學校等街設立於此,成為市政、金融、醫療的中心,已然是現代都市話的雛型。 1959-1960年代,隨著近海、遠洋漁業日趨發達,大量外來人口湧入這裡。當時,學校不斷地增班因應,港口船隻絡繹不絕,魚市場交易熱絡的盛景不言而喻。直到漁業重心移往前鎮漁港,哈瑪星繁榮難再,絢麗歲月才趨於平淡。 ▲哈瑪星因港口而興盛,也因漁業發展重心移轉而沉寂。   p.p1 {margin: 0.0px 0.0px 5.0px 0.0px; text-indent: 24.0px; font: 12.0px PMingLiU;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2.0px Cambria; font-kerning: none}

金門

2020,11,19
前言 入秋的金門,是金黃色的。 陽光燦爛照耀在紅土地上,挺立著結穗飽滿的小麥與高粱;一架架滿載旅人的飛機,劃破湛藍天空,轟隆隆的飛機聲響是鄰近機場的日常。曾為戰地前線的金門,此時此刻格外顯得歲月靜好。 ▲深秋的金門紅土地上挺立著結實飽滿的高粱。 「金門」的由來與歷史 舊名浯州的金門,自古屬於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所管轄,由於所處地理位置格外重要,金門的命名因此來自「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典故,又有仙洲、浯江、浯島等名稱。 島嶼的歷史,可回溯至晉朝,蘇、陳、吳、蔡、呂六姓家族為了躲避戰禍而南遷,成為最早到金門的先民,後來唐代朝廷在梧州設置牧牛場,於烈嶼島紅石山上設牧馬寨作為牧馬用途,成為島上第一個行政機構,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共十二姓人家,隨著牧馬監陳淵前來開墾,後人稱陳淵為「開浯恩主」。民國4年,金門設縣,後來民國26至34年經歷日本殖民統治,於38年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金門成為反共的戰地前線。 ▲獨特的地理位置,牽絆著金門島嶼的歷史人文。 戰爭與和平 高粱在秋風中搖曳,風獅爺阻擋日漸強勁的北風,走過戰火歲月,傳統閩南古厝見證時代,豐饒的金黃成為島嶼深秋的顏色。昔日的各式標語只允許一種價值,如今戰地轉譯成歷史與文化的融合,從冒險到安穩的和平日子裡,戰爭與和平、傳統與創新,鏗鏘鏗鏘地碰撞出屬於這座金色島嶼獨特的聲音。 ▲在歲月靜好的日子裡,戰地痕跡重新創新轉譯成獨特的印記。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8
代天宮:哈瑪星的信仰中心 從前科技不如現在先進,出海容易發生意外,因此漁民習慣拜託神明保佑,祈求出海順利,也造就哈瑪星附近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寺廟,讓當時的漁民和家屬精神有所寄託。其中,更以代天宮為主要的信仰中心。 藉著在地信仰,得以探究哈瑪星的移民史與生活。在地人祭祀王爺、南鯤鯓的五王,元月22號祭拜清水祖師…。奇怪的是,哈瑪星漁業興盛,卻沒有媽祖廟,此外,大部分靠海地區的廟宇都是面向大海,而哈瑪星卻是向內,形成本地特殊的信仰特色。   ▲信仰是討海人家的心靈寄託。 移民與信仰 哈瑪星本來是一個漁港。早期蚵寮的人、討海的人都來到這個地方賺錢、討生活。當時大部分都是從臺南北門南下到這裡的,有的在碼頭工作,有的在漁公司當船員。 從臺南移居哈瑪星的漁民在賺到錢後,就將故鄉蚵寮保安宮的老池王迎請過來庇佑,大家輪流奉祀,作為精神寄託。此外,當時哈瑪星一帶的居民以「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青山寺」觀音菩薩、「蚵寮保安宮」池府千歲及南山紫竹林觀音菩薩等神佛作為信仰依歸。每逢農曆正月廿二日,清水祖師佛辰,必定返鄉迎請神明駕臨魚市場,設立臨時神龕安座,以供信眾膜拜祈福,並演戲酬神祈求平安。也因此,哈瑪星的廟宇朝向內陸,多面臺南的方向。   與神明的約定 關於漁民與神明的約定,有相關傳說。相傳王爺曾托夢給一名信徒,希望該信徒能夠將土地賣給廟方以擴充廟宇,將來必定會保佑子孫。後來這家人的大兒子去當了船員,果然出海下網都特別豐收,每每滿載而歸,後來甚至當上船長,順利扶養下面四個弟弟長大成人,如今個個皆生活富足。這是他們與王爺的默契,王爺有把祂答應的事情做到,這就是奇蹟;而漁民也習慣在出海前向王爺祈求一帆風順。 船公司和船工在出港前會向王爺祈求平安、滿載,當滿載而歸了再答謝庇佑,這是漁民與神明之間默契的互許。哈瑪星的漁船出海滿載而歸,所賣的魚肚收入就歸給廟方。   ▲船員出海前,都會習慣來到代天宮前祈福平安。 賣魚肚建廟宇,凝聚在地信仰 王爺保庇漁船出海順遂,漁民以賣魚肚收入答謝還願,彼此互有默契。「代天宮」凝聚了村民的力量,終於在民國43年建廟完成,原來魚市場供奉的神祇移龕至此,從此代天宮成為哈瑪星的信仰中心。 每年農曆五月初一,五府王爺一定出來安營。安營就是把他的兵將放置某處,某個不乾淨的地方,就安一個兵營在那邊看管;此外,每年農曆四月會全部到南鯤鯓祭祖,到了農曆十月池府王爺也一樣要回去保安宮祭祖。這些都是每年固定的儀式,至今已有70年的傳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代天宮是一座道教與佛教合併的廟宇。代天宮的前殿,是道教的五府千歲是道教,後來於民國49年,依王爺的指示建造一座後殿(清雲寺),由菩薩來坐鎮,形成道教跟佛教合併的現貌。   ▲廟宇建造的一磚一瓦,皆是靠著村民賣魚肚而來。 細看廟宇之美 走近代天宮,可以發現它宛若一座藝術殿堂。諸如木雕,出自雕刻師葉經義老師、蘇永欽以及徒弟們之手;龍柱、百鳥柱是張木成老師的作品;對聯是蔡淵亨老師的書法作品,又像是金登富以紙去做故事的紙雕作品,也很值得一看。在代天宮,可以看到許多著名藝術家遺留的作品,其中又以潘麗水老師的彩繪最為廣為人知。 人稱「麗水師」的潘麗水,是臺灣本土畫師第二代的代表,也是臺灣現存廟畫作品最多的大師。而代天宮裡除了擁有潘麗水14幅門神彩繪、1幅彩墨山水壁畫外,88尊泥塑神像也是「麗水師」的作品,殿內還有10組浮雕、油漆畫、擂金梁坊畫,廟埕兩側護龍內更有100幅他的彩繪梁坊畫,總計超過200多件作品。在現存的作品中,無論類型與數量,代天宮都是全台廟宇之首,儼然就是國寶彩繪大師潘麗水的博物館。 廟庭由小而大,廟貌從草創而壯觀,如今能夠從代天宮的建築細節裡、極其豐富的藝術價值中,看見蘊藏的用心。      貼近常民生活的代天宮 相較一般信仰,代天宮的存在更貼近常民,不僅安定了討海人及家眷的心靈,更牽繫著移民與故鄉的連結。廟宇供奉王爺、菩薩,保留了從台南移居於此的先民舊有的信仰,世代相承,凝聚村民虔誠之心。數十年如一日,廟埕前攤商聚集,熱鬧依舊;在地人出港前,仍然習慣來這裡拜拜,祈求神明保佑出去滿載而歸,平安歸來不忘還願感謝。   ▲代天宮作為村民心靈的寄託,更牽繫著移民與故鄉的連結。  
More News
My Topic

la的專題藝事

台中 四張犁

2021,06,14

1,500

金門

2020,11,19

1,233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8

2,087

More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