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Local Record

紀錄在地

首頁  →  記錄在地  → 又見北門
又見北門

從北門閱讀臺北城

Zen小編: MerlaMerla
 
2016年2月,平時繁忙的臺北街道在春節期間多了幾分靜謐,然而老城區有一場重大的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重機具進駐忠孝橋引道拆除工程,現場聚集許多民眾及媒體關心,紀錄這歷史性的一刻。
考究北門
耗時六日,忠孝橋引道拆除工程終於讓沉寂多時的北門得以重見天日。臺北城是清代最晚建造的城,完成距今有一百三十餘年,原來有東門、西門、南門、小南門、北門共五座城門,如今僅存北門幸運躲過拆除或改建的命運,依舊佇立在車水馬龍之間,保留著閩南樸實的原始樣貌。北門建造之初設有接官亭,是官員進入臺北城的通道,因此又稱「承恩門」,有承接天恩之意。建築採用碉堡的形式,以岩石建造,顯示其防禦的功能與重要性,也反映出當時已經從弓箭走向槍砲、子彈的時代。
文化價值與留存
其後,北門的留存歷經清領、日治、國民政府遷台以及民主化發展等時代背景而多次化險為夷,最終苟延殘存在城市的角落。日治時期為了興建鐵路,拆除了承恩門的甕城、城牆以及接官亭,後來又因國民政府都市計畫、交通要道等規劃,多次陷入被拆除的危機。最後雖在許多人的努力下得以保留,卻被包夾在高架橋間四十餘年,不得喘息。今日,臺北市政府將北門視為「西區門戶計畫」的核心,拆除忠孝橋引道、改善城門周邊的路型、以人工刨挖的工法恢復清代的高程、謹慎考究北門的歷史並且規劃與其相襯的廣場…一連串的工程讓北門掙脫多年的壓迫,重新被看見、被親近,讓城門得以再次啟閉,更讓臺北恢復城市記憶。

 

一座城門能夠訴說多少故事?

與臺北城相伴百餘年,北門賦予城市與臺北人共同的生活記憶,而後又再各自開展出不同的故事。在老一輩臺北人的記憶裡,站在北門前能夠望見遠方的七星山,那是臺北盆地最高的山。傳統建築重視風水,講究依山傍水,因而在北門建造之時,刻意稍稍偏離《禮記》的正南北規劃,讓北門能夠依七星山、傍淡水河。而這又是另一個傳統匠藝的故事了。一座城門能夠訴說多少故事?華梵大學建築系教授,同時也是修復北門工程的建築師徐裕健說:「建築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冷硬的構造中,藏著一個個歷史故事。」從承恩門的各個細節,可以挖掘出臺北城建構、發展的歷史與過程,發現不同世代的人生活於此、曾經努力的痕跡。

與城共生
一座城門的重生,使得歷史不僅止於課本中的一段文字,更引發大家對歷史、城市記憶的集體關懷。北門又重新被看見了,它將繼續與這座城市共存共生,與人們的生活發生連結,這不只是古蹟再生的單一事件,更意味著一座城市朝向進步,開始翻轉以工具利益作為城市治理的唯一途徑,而能思考「人」與「城市」的關係。爾後,臺北的城市印象將不只有摩登而能兼併傳統、新舊相陳。
夜幕低垂,打上燈光的北門和鄰近的臺北郵局、鐵道部廳舍以及三井倉庫相輝映,展現了臺北曖曖內含光的一面。
晚安,臺北。

 

 

文章摘要

Summary

ZEN小編

News Author

TAG關鍵字

Key Word

← Prev
↖ Go News List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