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Local Record

紀錄在地

首頁  →  記錄在地  → 大港時代-走讀代天宮
大港時代-走讀代天宮

哈瑪星的信仰中心

Zen小編: MerlaMerla
代天宮:哈瑪星的信仰中心
從前科技不如現在先進,出海容易發生意外,因此漁民習慣拜託神明保佑,祈求出海順利,也造就哈瑪星附近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寺廟,讓當時的漁民和家屬精神有所寄託。其中,更以代天宮為主要的信仰中心。
藉著在地信仰,得以探究哈瑪星的移民史與生活。在地人祭祀王爺、南鯤鯓的五王,元月22號祭拜清水祖師…。奇怪的是,哈瑪星漁業興盛,卻沒有媽祖廟,此外,大部分靠海地區的廟宇都是面向大海,而哈瑪星卻是向內,形成本地特殊的信仰特色。
 
▲信仰是討海人家的心靈寄託。
移民與信仰
哈瑪星本來是一個漁港。早期蚵寮的人、討海的人都來到這個地方賺錢、討生活。當時大部分都是從臺南北門南下到這裡的,有的在碼頭工作,有的在漁公司當船員。
從臺南移居哈瑪星的漁民在賺到錢後,就將故鄉蚵寮保安宮的老池王迎請過來庇佑,大家輪流奉祀,作為精神寄託。此外,當時哈瑪星一帶的居民以「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青山寺」觀音菩薩、「蚵寮保安宮」池府千歲及南山紫竹林觀音菩薩等神佛作為信仰依歸。每逢農曆正月廿二日,清水祖師佛辰,必定返鄉迎請神明駕臨魚市場,設立臨時神龕安座,以供信眾膜拜祈福,並演戲酬神祈求平安。也因此,哈瑪星的廟宇朝向內陸,多面臺南的方向。
 
與神明的約定
關於漁民與神明的約定,有相關傳說。相傳王爺曾托夢給一名信徒,希望該信徒能夠將土地賣給廟方以擴充廟宇,將來必定會保佑子孫。後來這家人的大兒子去當了船員,果然出海下網都特別豐收,每每滿載而歸,後來甚至當上船長,順利扶養下面四個弟弟長大成人,如今個個皆生活富足。這是他們與王爺的默契,王爺有把祂答應的事情做到,這就是奇蹟;而漁民也習慣在出海前向王爺祈求一帆風順。
船公司和船工在出港前會向王爺祈求平安、滿載,當滿載而歸了再答謝庇佑,這是漁民與神明之間默契的互許。哈瑪星的漁船出海滿載而歸,所賣的魚肚收入就歸給廟方。
 
▲船員出海前,都會習慣來到代天宮前祈福平安。
賣魚肚建廟宇,凝聚在地信仰
王爺保庇漁船出海順遂,漁民以賣魚肚收入答謝還願,彼此互有默契。「代天宮」凝聚了村民的力量,終於在民國43年建廟完成,原來魚市場供奉的神祇移龕至此,從此代天宮成為哈瑪星的信仰中心。
每年農曆五月初一,五府王爺一定出來安營。安營就是把他的兵將放置某處,某個不乾淨的地方,就安一個兵營在那邊看管;此外,每年農曆四月會全部到南鯤鯓祭祖,到了農曆十月池府王爺也一樣要回去保安宮祭祖。這些都是每年固定的儀式,至今已有70年的傳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代天宮是一座道教與佛教合併的廟宇。代天宮的前殿,是道教的五府千歲是道教,後來於民國49年,依王爺的指示建造一座後殿(清雲寺),由菩薩來坐鎮,形成道教跟佛教合併的現貌。
 
▲廟宇建造的一磚一瓦,皆是靠著村民賣魚肚而來。
細看廟宇之美
走近代天宮,可以發現它宛若一座藝術殿堂。諸如木雕,出自雕刻師葉經義老師、蘇永欽以及徒弟們之手;龍柱、百鳥柱是張木成老師的作品;對聯是蔡淵亨老師的書法作品,又像是金登富以紙去做故事的紙雕作品,也很值得一看。在代天宮,可以看到許多著名藝術家遺留的作品,其中又以潘麗水老師的彩繪最為廣為人知。
人稱「麗水師」的潘麗水,是臺灣本土畫師第二代的代表,也是臺灣現存廟畫作品最多的大師。而代天宮裡除了擁有潘麗水14幅門神彩繪、1幅彩墨山水壁畫外,88尊泥塑神像也是「麗水師」的作品,殿內還有10組浮雕、油漆畫、擂金梁坊畫,廟埕兩側護龍內更有100幅他的彩繪梁坊畫,總計超過200多件作品。在現存的作品中,無論類型與數量,代天宮都是全台廟宇之首,儼然就是國寶彩繪大師潘麗水的博物館。
廟庭由小而大,廟貌從草創而壯觀,如今能夠從代天宮的建築細節裡、極其豐富的藝術價值中,看見蘊藏的用心。
 
 

 貼近常民生活的代天宮

相較一般信仰,代天宮的存在更貼近常民,不僅安定了討海人及家眷的心靈,更牽繫著移民與故鄉的連結。廟宇供奉王爺、菩薩,保留了從台南移居於此的先民舊有的信仰,世代相承,凝聚村民虔誠之心。數十年如一日,廟埕前攤商聚集,熱鬧依舊;在地人出港前,仍然習慣來這裡拜拜,祈求神明保佑出去滿載而歸,平安歸來不忘還願感謝。
 
▲代天宮作為村民心靈的寄託,更牽繫著移民與故鄉的連結。

 

文章摘要

Summary

ZEN小編

News Author

TAG關鍵字

Key Word

← Prev
↖ Go News List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