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Local Record

紀錄在地

首頁  → 記錄在地
全部 人文藝術 建築美學 社區再生

林森路

2019,03,26
台中刑務所演武場 炎炎夏日,天空閃熾著豔陽,踩在這日治時期而至今的122年歷史軌跡上,曾經的舊名”大墩”,載著當時的建築來到了2017年的今天,中間經過許多工匠的巧手修復與保養,滿懷著感恩與感謝的心情,回應著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 今天佇立在我們面前的是興建於昭和於昭和12年(1937),「台中刑務所演武場」,時間追朔日本治理台灣初期的建築沿革,當時的治安風紀,並無司獄官與監獄制度,所以監獄管理事務由縣廳辦理。於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年)九月警察與監獄事務正式分家。 在日治末期,全島共有監獄八所分別本所三所(台北、台中、台南),支所五所(宜蘭、花蓮港、新竹、嘉義、高雄),為了司獄官練武需要,除了宜蘭與花蓮係直接使用當地武德殿外,其他六所皆設有所屬之演武場,台中刑務所演武場即為其中之一。 臺中刑務所演武場建築主要包含演武場、附屬服務空間。樓層數:地上一層;建築本體牆身材料屬RC加強磚造建築,磚牆、其他材料與砌法─磚牆水泥粉光斬假石,建築本體屋牆構造:承重牆結構(硬山擱檁)、混合構造(外承重內柱樑)、其他構造特徵─承重牆結構(加強磚造 )。屋頂主體形式為日式「入母屋屋頂」,上半部屋頂面呈前後兩坡,下半部屋面呈前後四坡,前後屋面由上而下為完整而連續的一個面。屋身主體構架為古典柱式素面面材,並留出較小尺度的外廊。 其現況週邊環境東北側面林森路西側為停車場,南側為附屬建築物,東側亦為附屬建築物,供武者更衣、淋浴、飲水等相關活動與武道場行政人員與教師使用之行政空間、宿舍等。 演武場主體建築內部空間仍保有原貌之木作地板及榻榻米,地板下方特設置有鋼製彈簧之構造,係為減少運動傷害所設計;外觀方面,屋瓦採用日本黑瓦,為日本建築物主要使用之瓦作材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鬼瓦」,係日本社殿樣式公共建築元素中重要之特徵。 現今的刑務所演武場,是串連歷史文化與建築,在都會生活上面扮演傳承與觀光機能的藝文場所,除了提供社會大眾擁有聚會場所以外,仍持續扮演傳達文化價值的重要(人文)建築。 資料引用: [1] Natural Way Six Arts Culture Center.,台中:道禾六藝文化館-財團法人道禾教育基金會 [2] 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2008年12月: 57-59頁

台中市役所

2019,03,26
台中日治時期市役所 漫步在台中中區的街道上,彷彿置身在一段充滿歷史迴廊中,細細品味著日本人對大墩台中的規劃,時光推移到1911年,位於台灣中心點的台中,以華麗的巴洛克建築的火車站,做為鋪陳都市機能的主軸。在中區有不少日據時代遺留的建築,今天特別介紹當時的行政中心-臺中市役所 臺中市役所為台灣臺中市日治時期的「辰野式」仿巴洛克建築之一,是台中地區鋼筋混凝土建築之始。1911年建成時,最初為「台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1920年成為台中州轄下台中市的行政官署,首任台中市尹金子惠教即在此就任辦公。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之後,市役所建築幾經不同機關使用,2016年重新開放後委外由古典玫瑰園經營,作為餐廳與小型藝文展覽空間。 沿著入口歩行,可以看到宣揚歷史悠久的紀念匾額,受到當時日本的社會運動-明治維新-風氣影響為在台灣所留下的建築也大都仿歐式。在這當中可以體會當時的工匠藝術用料。 戰後曾為台中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及中國國民黨台中市黨部。1986年台中市政府收回後曾作為台中市政資料館與新聞室、交通局辦公室等。2002年7月登錄為台中市歷史建築。 從1911年啟用到至今將近百年歷史的木造樓梯,每上一個步伐就能感受獨特木造樓梯的摩擦聲以及散發出來的木頭香,同時擁有聽覺與嗅覺的享受。 走進二樓可以看到非常寬廣的展演空間,主要原因是來自於由於臺中市藝術家眾多,公共性的展示空間除了國立臺灣美術館與臺中市立文化中心大墩藝廊外,展演空間明顯不足,而藝術界對於臺中市役所仿巴洛克古典的建築風格情有獨鍾,因此臺中市役所在進入實質修復後,臺中市藝術界人士聯署發起於臺中市役所成立「當代藝術館」,並組成推動委員會,最後運做了幾次策展計畫,吸引更多民眾來一場歷史與藝術的饗宴。 而當時首場藝術互動以2005年 10月29日舉辦開幕特展-「陳庭詩的幻想世界」揭開序幕。 臺中市役所歷史建築的修復與再利用,是近代保存文化資產與都市規劃機能再應用的建築之一,效仿西方國家的歷史文物觀光價值再造,提升區域經濟的活絡,在藝術、商業、生活、公共、教育取得多方的實質意義,也是今天造訪紀錄的最主要原因。 由此可知符合 「真實性」原則的修復與再利用過程,除能彰顯文化資產的美學與歷史意義,亦是個案文資產價值能否保存的關鍵,這也是 臺中市役所修復與再利用的實踐經驗中, 對其他歷史建築最重要的啟示。 《奈良真實性文件》所揭示尊重世界各國「文化 多樣性與遺產多樣性」41)的主張下,臺灣古 蹟歷史建築等文化資產保存應累積更多的 個案實踐經驗研究,並進一步探討在臺灣 所歸屬的特殊文化涵構中,如何對「文化 資產價值」與「真實性」作出評斷,以期 建構屬於本地文化的修復與再利用哲學, 並與國際的文化資產保存先進觀念接軌。 資料引用: [1] Petzet/Mader,孫全文譯,2010《古蹟維護原則 與實務》,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2] 台中市新聞局,副市長視察台中市役所修復工程 關切建築修復細節,2004-04-29  

辭修路

2019,03,26
彰化農業倉庫 「彰化市農會倉庫」位於彰化市辭修路的彰化農會區域內,也是全台僅存太子樓式的穀倉建築,先前被提報為歷史建築,4月1日文資審議委會,通過列冊追蹤;但農會因考量空間需做重新規劃與利用而在4月17日拆除,拆除途中接獲文化局下令怪手暫停工作。兩方協商後,農會同意暫緩拆除作業。文化局目前啟動暫定古蹟機制,決議列為暫定古蹟,後續將由彰化縣政府針對建築文化價值再作決議。 進到農會,經過彰化農會的廣場,最後方矗立著存半身的農業倉庫,地上散落一區怪手開挖到一半的磚塊與鋼筋用帆布靜靜蓋著,建築外圍著黃色的警示封條,這是目前彰化市農會倉庫的現況。「彰化市農會倉庫」建於日治時期一九二五年,距今已有九十一年歷史,倉庫建築內採階梯式層疊建構,上層外觀為半圓型屋頂、中間ㄇ型和三角形通風窗、下層拱門形式的迴廊,在當時被稱為「太子樓」,這它也是全台唯一僅剩日式太子樓式的穀倉建築。隨著時代變遷穀盈滿室已成歷史景況,東海大學景觀系助理助教黃金樺曾言:” 歷史建築自身就是產業文化的載體。有甚麼生產製程的展陳會比在陪它走過榮衰的空間中發生更深入人心?”一語道盡以時間淬鍊乘載歷史軌跡的空間,更是展示它具有的珍貴保存意義。 對於農會決策4月17日拆除一事,彰化市農會會務股詹股長表示,穀倉閒置已久農會想再做空間利用,裡面格局空間利用不大,但畢竟先前是傳統穀倉,內部環境為了因應稻穀作業而設計,格局隔間太狹窄,不符合現今規劃再利用所需的格局,所以才想做拆除重建。而現在接獲縣政府公告指令,目前是列為暫定古蹟,等候縣政府的公告消息再作決議。 而對於彰化農業倉庫拆除此議題,因具有歷史價值與特有的太子樓式工法的穀倉建築,獲得許多文史團體與地方人士的關切與爭議,長期關注農民議題的農民詩人與作家—吳晟老師表示:「咱(我們)彰化縣是臺灣的一個農業縣,同時彰化市農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農會,如果這個地方(彰化農業倉庫)能夠好好去經營,其歷史價值和意義,能夠充分去展現農業產業與文化的結合。其實咱臺灣農業一直以來都沒有太多的文化思考,而我是一直希望著,彰化縣如此多的重要農產品,能夠朝向農業和文化結合去做行銷推廣,充分體現文化價值。現在彰化有許多農業相關觀光景點,坦白說都看不到文化;真正的文化其實是有經濟價值的,若彰化市農會能將此案朝向農產品和文化、歷史與產業故事,互相結合去發展,農業一定更能打動人心。希望彰化市農會能夠帶頭保存文化來發展產業,相信是彰化很大的福利,也是農會很大的貢獻。」 希冀縣政府與農會雙方能做更良好的協商與溝通,讓彰化農業倉庫事件獲得完善處理!  

楓樹社區

2019,03,26
土角屋 近年來,台灣各地區都吹起一股保存文化、創意生機的口號,在各個舊社區的角落發揮藝術與商業的結合,不斷的讓老文化擁有與現代互動的魅力,擁有168年以上歷史的老社區-楓樹社區,就擁有這樣的古文化建築-「土角厝」 早期台灣村民,搭築茅草屋而居是共同寫照,因為就地取採既輕鬆且方便,只是每逢刮風下雨,這樣簡陋的房屋禁不起狂風豪雨的摧殘,於是漸漸地居民以特有的竹子編築牆板,再塗以泥巴,一方面可以 填補縫隙,另一方面也可強化板牆的結構。 除了牆板以外,屋頂的材料也逐漸從茅草進步為黑瓦,黑瓦質地厚重比較不怕颱風的侵襲,但也需要有更堅固的牆板來支撐黑瓦的重量,於是村民就地取材,用米糠攪拌泥土製成土磚,而步入「土角厝」的時代。從這點來看,可以發現早期的人們,在大自然的素材應用,是非常具有創意,且又環保。 「土角厝」在一九七○年代還是很盛行,隨著經濟的發展,村民為了提升生活品質,在原來的基礎上,將土牆外觀塗上石灰或者水泥,成為土角厝升級為磚瓦厝的前驅。在土角厝的時代,土牆或者是沒有鋪水泥的地板總是坑坑洞洞的,跳蚤或者其他昆蟲也常寄生在上面,人們常常不堪其擾。   時空推移來到了現代,隨著建築工法的進步,老房子要如何適應現代環境? 這戶人家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以土磚牆的結構為基礎,並在其結構脆弱的地方,加入了水泥和油漆的做補強的動作,保留了主體面,是一個很用心的示範。 回過頭來,老房子的資產所有畢竟不是我們所能干預的,這也造成了許多既得利益者的窺覷,也是我國現在文化資產難以保留的原因。   盼地區機關更能重視台灣老文化的價值 然而以楓樹社區來說,此建築保存的完整程度之高,即使歷經921大地震依然完整佇立,也可看出在結構上的用心。 因此在此呼籲,走訪楓樹社區時不妨好好用心欣賞這些老建築,回味時代的興衰起落。 審核編輯:黃羿馨
ZEN門專題

Special Topic

ZEN門紀錄

Spe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