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Local Record

紀錄在地

首頁  →  記錄在地  → 大港時代-在地觀點
大港時代-在地觀點

哈瑪星的常民生活

Zen小編: MerlaMerla
哈瑪星的常民生活
秀霞姐是土生土長的哈瑪星人。早期家裡經營商行,專門供給漁船的伙食補給;後來,也入股投資漁船,從小漁船慢慢變成遠洋漁船,再成立漁業公司。隨著秀霞姐的童年回憶,彷彿穿越時空回到過往,以不同方式認識哈瑪星最真實的常民生活。
 
▲在地的哈瑪星,包含常民的生活與痕跡。
商行女兒的童年
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進到房子裡,樓上有點像旅社;隔壁是柑仔店,然後我們經常沿著這些路去魚市場(現在的菜市場)找媽媽。家裡經營商行,在沒有塑膠袋的年代,都是用紙袋子,重複清洗瓶子使用,也成了「童工」的工作。
那時候附近一帶都是日本人,他們設立了「漁民主訓」,也設立世銀貸款及亞銀貸款,讓哈瑪星在後來的漁業發展、經營模式有非常好的基礎。我們家就是向亞銀貸款造了鐵船。在當時,臺灣的漁港很少像進步到能擁有遠洋漁船,在哈瑪星這樣一個小小的地方,就有10家銀行,有差不多7、8家旅社。我又記得,小時候幾乎所有旅社都在哈瑪星和鹽埕區,僑胞回國的時候還曾經幫僑民掛花圈,這真是很深刻的回憶,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樣的童年蠻豐富的。
 
▲以在地人的記憶,拼湊哈瑪星常民的生活印記。

 

碼頭漁工的生活場景
自我有記憶以來,早上一起床就會聽到碼頭附近有賣醬菜的、擔豆腐的、賣早餐的在這邊(今哨船頭)的叫喊聲,範圍包含整個碼頭;街上也有賣甘蔗和涼水等攤商在叫賣,非常熱鬧。
早期沒有冷凍技術,漁船只有冷藏設備,所以一定要使用碎冰,保持魚貨新鮮。所以從前製冰廠有一個空中走廊運送到碎冰房,由碎冰房的連結管再將碎冰運到大倉(船)儲放,漁船出海捕到魚,再用這些碎冰蓋起來。「碎冰房」是商行出貨、送貨、補給漁船伙食的地方。家裡經營商行,通常漁船準備出發就會告知,我們就會知道到碎冰房送貨、放鞭炮。所以「碎冰房」在我們漁業界(哈瑪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
每當有新船要下海,哈瑪星的社區會互相通知,拖船沿途灑麻糬。小孩子一看到新船有旗子的,就會趕緊從家裡拿袋子出來接麻糬、糖果;此外,每年元旦凌晨時分,我們小孩子都很期待鳴笛,當時會有商船、軍艦、漁船一起鳴笛,在我們印象中是非常有特色而且震撼的,這個傳統仍然延續至今。
 
▲熱鬧的下水典禮,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

 

樂天的哈瑪星人
或許因為生活在碼頭邊,成天與大海為伍,這裡的人都很樂天,對天命看得很開。商家間心胸開闊,彼此之間會交流、互相幫忙,感覺溫馨。我真的很珍惜哈瑪星的每一個時段的記憶,也期許有年輕人能夠出來,一起思考,讓更多人看見哈瑪星的美好。
 
哈瑪星人樂天的性格,如照片中的笑容所反映。

 

 
 

 

文章摘要

Summary

ZEN小編

News Author

TAG關鍵字

Key Word

← Prev
↖ Go News List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