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Local Record

紀錄在地

首頁  → 記錄在地
全部 人文藝術 建築美學 社區再生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8
代天宮:哈瑪星的信仰中心 從前科技不如現在先進,出海容易發生意外,因此漁民習慣拜託神明保佑,祈求出海順利,也造就哈瑪星附近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寺廟,讓當時的漁民和家屬精神有所寄託。其中,更以代天宮為主要的信仰中心。 藉著在地信仰,得以探究哈瑪星的移民史與生活。在地人祭祀王爺、南鯤鯓的五王,元月22號祭拜清水祖師…。奇怪的是,哈瑪星漁業興盛,卻沒有媽祖廟,此外,大部分靠海地區的廟宇都是面向大海,而哈瑪星卻是向內,形成本地特殊的信仰特色。   ▲信仰是討海人家的心靈寄託。 移民與信仰 哈瑪星本來是一個漁港。早期蚵寮的人、討海的人都來到這個地方賺錢、討生活。當時大部分都是從臺南北門南下到這裡的,有的在碼頭工作,有的在漁公司當船員。 從臺南移居哈瑪星的漁民在賺到錢後,就將故鄉蚵寮保安宮的老池王迎請過來庇佑,大家輪流奉祀,作為精神寄託。此外,當時哈瑪星一帶的居民以「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青山寺」觀音菩薩、「蚵寮保安宮」池府千歲及南山紫竹林觀音菩薩等神佛作為信仰依歸。每逢農曆正月廿二日,清水祖師佛辰,必定返鄉迎請神明駕臨魚市場,設立臨時神龕安座,以供信眾膜拜祈福,並演戲酬神祈求平安。也因此,哈瑪星的廟宇朝向內陸,多面臺南的方向。   與神明的約定 關於漁民與神明的約定,有相關傳說。相傳王爺曾托夢給一名信徒,希望該信徒能夠將土地賣給廟方以擴充廟宇,將來必定會保佑子孫。後來這家人的大兒子去當了船員,果然出海下網都特別豐收,每每滿載而歸,後來甚至當上船長,順利扶養下面四個弟弟長大成人,如今個個皆生活富足。這是他們與王爺的默契,王爺有把祂答應的事情做到,這就是奇蹟;而漁民也習慣在出海前向王爺祈求一帆風順。 船公司和船工在出港前會向王爺祈求平安、滿載,當滿載而歸了再答謝庇佑,這是漁民與神明之間默契的互許。哈瑪星的漁船出海滿載而歸,所賣的魚肚收入就歸給廟方。   ▲船員出海前,都會習慣來到代天宮前祈福平安。 賣魚肚建廟宇,凝聚在地信仰 王爺保庇漁船出海順遂,漁民以賣魚肚收入答謝還願,彼此互有默契。「代天宮」凝聚了村民的力量,終於在民國43年建廟完成,原來魚市場供奉的神祇移龕至此,從此代天宮成為哈瑪星的信仰中心。 每年農曆五月初一,五府王爺一定出來安營。安營就是把他的兵將放置某處,某個不乾淨的地方,就安一個兵營在那邊看管;此外,每年農曆四月會全部到南鯤鯓祭祖,到了農曆十月池府王爺也一樣要回去保安宮祭祖。這些都是每年固定的儀式,至今已有70年的傳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代天宮是一座道教與佛教合併的廟宇。代天宮的前殿,是道教的五府千歲是道教,後來於民國49年,依王爺的指示建造一座後殿(清雲寺),由菩薩來坐鎮,形成道教跟佛教合併的現貌。   ▲廟宇建造的一磚一瓦,皆是靠著村民賣魚肚而來。 細看廟宇之美 走近代天宮,可以發現它宛若一座藝術殿堂。諸如木雕,出自雕刻師葉經義老師、蘇永欽以及徒弟們之手;龍柱、百鳥柱是張木成老師的作品;對聯是蔡淵亨老師的書法作品,又像是金登富以紙去做故事的紙雕作品,也很值得一看。在代天宮,可以看到許多著名藝術家遺留的作品,其中又以潘麗水老師的彩繪最為廣為人知。 人稱「麗水師」的潘麗水,是臺灣本土畫師第二代的代表,也是臺灣現存廟畫作品最多的大師。而代天宮裡除了擁有潘麗水14幅門神彩繪、1幅彩墨山水壁畫外,88尊泥塑神像也是「麗水師」的作品,殿內還有10組浮雕、油漆畫、擂金梁坊畫,廟埕兩側護龍內更有100幅他的彩繪梁坊畫,總計超過200多件作品。在現存的作品中,無論類型與數量,代天宮都是全台廟宇之首,儼然就是國寶彩繪大師潘麗水的博物館。 廟庭由小而大,廟貌從草創而壯觀,如今能夠從代天宮的建築細節裡、極其豐富的藝術價值中,看見蘊藏的用心。      貼近常民生活的代天宮 相較一般信仰,代天宮的存在更貼近常民,不僅安定了討海人及家眷的心靈,更牽繫著移民與故鄉的連結。廟宇供奉王爺、菩薩,保留了從台南移居於此的先民舊有的信仰,世代相承,凝聚村民虔誠之心。數十年如一日,廟埕前攤商聚集,熱鬧依舊;在地人出港前,仍然習慣來這裡拜拜,祈求神明保佑出去滿載而歸,平安歸來不忘還願感謝。   ▲代天宮作為村民心靈的寄託,更牽繫著移民與故鄉的連結。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8
哈瑪星的常民生活 秀霞姐是土生土長的哈瑪星人。早期家裡經營商行,專門供給漁船的伙食補給;後來,也入股投資漁船,從小漁船慢慢變成遠洋漁船,再成立漁業公司。隨著秀霞姐的童年回憶,彷彿穿越時空回到過往,以不同方式認識哈瑪星最真實的常民生活。   ▲在地的哈瑪星,包含常民的生活與痕跡。 商行女兒的童年 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進到房子裡,樓上有點像旅社;隔壁是柑仔店,然後我們經常沿著這些路去魚市場(現在的菜市場)找媽媽。家裡經營商行,在沒有塑膠袋的年代,都是用紙袋子,重複清洗瓶子使用,也成了「童工」的工作。 那時候附近一帶都是日本人,他們設立了「漁民主訓」,也設立世銀貸款及亞銀貸款,讓哈瑪星在後來的漁業發展、經營模式有非常好的基礎。我們家就是向亞銀貸款造了鐵船。在當時,臺灣的漁港很少像進步到能擁有遠洋漁船,在哈瑪星這樣一個小小的地方,就有10家銀行,有差不多7、8家旅社。我又記得,小時候幾乎所有旅社都在哈瑪星和鹽埕區,僑胞回國的時候還曾經幫僑民掛花圈,這真是很深刻的回憶,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樣的童年蠻豐富的。   ▲以在地人的記憶,拼湊哈瑪星常民的生活印記。   碼頭漁工的生活場景 自我有記憶以來,早上一起床就會聽到碼頭附近有賣醬菜的、擔豆腐的、賣早餐的在這邊(今哨船頭)的叫喊聲,範圍包含整個碼頭;街上也有賣甘蔗和涼水等攤商在叫賣,非常熱鬧。 早期沒有冷凍技術,漁船只有冷藏設備,所以一定要使用碎冰,保持魚貨新鮮。所以從前製冰廠有一個空中走廊運送到碎冰房,由碎冰房的連結管再將碎冰運到大倉(船)儲放,漁船出海捕到魚,再用這些碎冰蓋起來。「碎冰房」是商行出貨、送貨、補給漁船伙食的地方。家裡經營商行,通常漁船準備出發就會告知,我們就會知道到碎冰房送貨、放鞭炮。所以「碎冰房」在我們漁業界(哈瑪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 每當有新船要下海,哈瑪星的社區會互相通知,拖船沿途灑麻糬。小孩子一看到新船有旗子的,就會趕緊從家裡拿袋子出來接麻糬、糖果;此外,每年元旦凌晨時分,我們小孩子都很期待鳴笛,當時會有商船、軍艦、漁船一起鳴笛,在我們印象中是非常有特色而且震撼的,這個傳統仍然延續至今。   ▲熱鬧的下水典禮,是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   樂天的哈瑪星人 或許因為生活在碼頭邊,成天與大海為伍,這裡的人都很樂天,對天命看得很開。商家間心胸開闊,彼此之間會交流、互相幫忙,感覺溫馨。我真的很珍惜哈瑪星的每一個時段的記憶,也期許有年輕人能夠出來,一起思考,讓更多人看見哈瑪星的美好。   ▲哈瑪星人樂天的性格,如照片中的笑容所反映。        

高雄 哈瑪星

2019,10,05
前言 從事漁業40多年的再福大哥,就出生在居住了許多船員的「海咖亭」,這是哈瑪星當年的公寓。家中從事漁業,從出生的這一刻,再福大哥便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 再福大哥的生命版圖由哈瑪星生活及航海經驗所構築。作為台灣早期漁場開疆闢土的先驅,他因此有機會前往一般人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到得了的地方。精彩的「海海人生」充滿刺激,不時也伴隨著艱辛。聽著再福大哥細數回憶,從中感受他對於哈瑪星以及漁業的深厚感情。   ▲在地人記憶中的熱鬧港口。 聽船長說海 哈瑪星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的遠洋基地。 隨著科技、捕魚技術、大環境變遷與法規限制,哈瑪星的漁業發展有不同的漁場分布與樣態。我們早期最主要是鮪釣漁船、超低溫漁船,專門捕捉一些做罐頭的魚類,像是鯧仔、黃鰭鮪還有長鰭鮪,也就是人家講的長鬚,漁場主要在南太平洋;後來以新加坡為基地,也到南緯捕大目鮪、黑目鮪供日本當生魚片。後來又多了鮪釣漁船、秋刀魚船、圍網漁船、拖網船,甚至比較先進的還有直升機。 拖網的魚種主要是底棲魚類包括筆管、花枝、白帶魚、土魠魚、石斑魚、金線、白口、赤筆仔,就是一些雜魚,拖網的魚種很雜,約有70至80種,以尺寸區分就超過百種以上。下網捕撈後,會分級分類包裝,然後進入冷凍庫,保持漁獲如剛抓上來般新鮮。 臺灣漁業技術源於日本與中國大陸,尤其拖網船源於中國大陸,另一方面,由於捕撈生魚片給日本人,所以也有一些技術傳授自日本。臺灣人很聰明,其實我們當時的技術都改良得非常好。此外,也會和其它國家有漁業合作投資船、資金,或是繳納入漁費於特定區域捕撈。但隨著海洋資源遂減,在各國的保護政策下,規定越來越嚴格,加上外交弱勢,使得臺灣漁業越加嚴峻。   ▲電碼是漁船之間重要的溝通默契。   岸上生活 鼎盛時期的哈瑪星,隨時可以聞到濃濃魚腥味,一艘艘滿載而歸的漁船忙著卸貨,蘇澳船、琉球船、烏魚船、鮪釣漁船皆聚集在此停留,短暫休息補給,等待下一次出航。漁船趁著晚上天涼卸下漁獲,下完一艘馬上又補一艘進來,等待早晨再將漁貨送往濱海鐵路運至各地拍賣,就是所謂的「上黑台」。通常卸魚的作業會持續到晚上1、2點,鹹水意麵、碗粿、表演、賣膏藥的叫賣聲…各式小吃攤販在代天宮的廟埕聚集,連走路都得側著走,還有各種活動進行著娛樂上岸的船員,熱鬧非凡。 當船要出去時,會有熱鬧的下水典禮,佈置了大魚旗、大彩球,大家丟錢幣、丟麻糬,接著滿載宴宴請造船廠、各個公司公會,還有船員及其家屬,大家熱熱鬧鬧地出港。  ▲新船下水典禮,熱鬧出航!   「吃魚不能夠翻面;斟酒的時候,杯子一定要斟滿」 酒杯斟滿象徵著「滿載」,當時有一個口號就是「滿載轉載再滿載」。雖然待在海上的時間可能長達30個月至36個月,但其實有基地,差不多四個月回來一次,大概半年或五個月回去補給再上船。最久的就是拖網船,可能待上11個月。 討海人靠天吃飯,並且漁業合作或是在公海捕撈,往往會遭受無可預料的干擾,或是船被扣被沒收。這個行業在以前就是比較危險的,在我們這個行業有一個禁忌,就是「吃魚切勿翻面」。過去的船比較小,技術、設備也不如現在先進,即使現在的船比較大,且具備氣象傳真機,能夠在3至5天前就得知低氣壓去迴避,和過去相比,相對安全許多,但大部分的家長還是認為這個行業危險,禁止小孩走船員這條路。   ▲出海前的滿載宴,宴請船員及家屬以慰勞辛勞,祝福滿載而歸。   40餘載的漁業人生 船上的人員分為甲板、機艙兩個部分。甲板有大副、二副,機艙有主機、副機、冷凍機(機關長)、二車、三車,需要24小時輪班。或許船員在海上的時間長,娛樂少,收入也不多。但相對地,海上的支出少,在岸上的家人也有安家費保障。 在這個行業的經歷,到過一些鳥不生蛋的地方,包括諾魯、萬那杜、大溪地;後來專攻拖網船,包括南太平洋、澳洲、巴布亞新幾內亞(PNG)、印尼、越南,最遠甚至印度、巴基斯坦、南葉門…都去過,這個經緯度抓起來大概佔了半個地球。從事漁業40幾年,縱使有它危險、辛苦的地方,但回想起來卻能回甘,我對漁業有著深厚的情感,我的版圖就是這麼大。   ▲聽再福大哥細數漁業人生。  

高雄

2019,10,04
前言 搭乘高雄捷運至西子灣站,彎進巷弄,來到一個名字特殊的地方,哈瑪星。 如同許多靠海的地方,空氣裡混雜著淡淡海鹹與漁船燃油氣味,有著一座信仰中心,當然,也有著一所小學、熱絡的市場…。然而在這裡,一切看似平凡的生活場景,總給人感覺乘載著很深很重的故事,細看小巷弄裡不起眼的老屋,從窗花到屋頂鏤花設計都極具巧思,隱隱約約蘊藏著一種貴族氣息,透露出曾經的富庶與繁榮。 走入哈瑪星,很難不對它的故事感到好奇。透過常民生活及討海人的眼睛,拼湊哈瑪星精彩的故事,窺見臺灣漁業發展興衰與變遷的縮影。 ▲哈瑪星曾是臺灣漁業重要的港口。  「哈瑪星」的由來 哈瑪星,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地名,就位在高雄西邊一隅。 回溯歷史,哈瑪星所在之處曾經是一片汪洋。日治時期,日本人重整淤沙嚴重的打狗港,將港內挖起的淤泥填築以擴大港口腹地與市街,於是形成了這一片新生地。今天的哈瑪星泛指南鼓山一帶,於當時,哈瑪星則涵蓋了新濱町、壽町及湊町,並且擁有濱海鐵路能夠通往商港、漁港以及魚市場,而這一條通往漁港的鐵路,日語稱作「濱線」(はません,Hamasen),在地居民便以臺灣話稱之為「哈瑪星」。 ▲港口連接鐵道,也連接起哈瑪星的繁榮。 日不落城的歲月 重整過後的打狗港以嶄新樣貌超越安平港,成為南臺灣第一大港市。而湊町不僅擁有寬廣的街道、現代化的自來水及電器設施,意識海陸交通的樞紐,是一所、警察署、郵政總局、現代化市場與小學校等街設立於此,成為市政、金融、醫療的中心,已然是現代都市話的雛型。 1959-1960年代,隨著近海、遠洋漁業日趨發達,大量外來人口湧入這裡。當時,學校不斷地增班因應,港口船隻絡繹不絕,魚市場交易熱絡的盛景不言而喻。直到漁業重心移往前鎮漁港,哈瑪星繁榮難再,絢麗歲月才趨於平淡。 ▲哈瑪星因港口而興盛,也因漁業發展重心移轉而沉寂。   p.p1 {margin: 0.0px 0.0px 5.0px 0.0px; text-indent: 24.0px; font: 12.0px PMingLiU;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span.s1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 12.0px Cambria; font-kerning: none}
1 2
ZEN門專題

Special Topic

ZEN門紀錄

Speci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