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Local Record

紀錄在地

首頁  →  記錄在地  → 拾憶四張犁 - 從生活談及在地信仰
拾憶四張犁 - 從生活談及在地信仰

三官堂廟、文昌廟

Zen小編: MerlaMerla
在地信仰
在臺灣,許多地方性文祠、廟宇的建立,經常因著在地居民生活方式而起,像是對自然的敬畏崇拜; 又或是起源自地方鄉紳、儒者用以表揚儒學,培養鄉民讀書、識字的能力,而四張犁也擁有這樣的信仰中心,乘載著在地歷史、居民的心靈寄託與信仰。
謝天、地與水---三官堂廟
農業是昔日四張犁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當地也因此作為農產集散重鎮,成為周邊聚落的交易重心。先民感念天、地、水三官神保佑,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由地方仕紳共同捐資籌建「三官堂」,距今已有百年歷史,香火鼎盛,水旱疾疫有求必禱。如今曾多次修復整頓,並以三官大帝(天官堯帝、地官舜帝、水官禹帝,亦稱「三界公」)為主神,配祀神農大帝、觀世音菩薩、聖母、王爺、關聖帝君、註生娘娘等,成為地方宗教、居民的信仰中心。隨著都市重劃,新社區、新移入的居民日增,構成新舊相雜的多元社區型態,但因三官堂廟而使得社區難得保有農村時代的人情味,凝聚著地方向心力。



 

凝聚居民向心力的三官堂廟,已有百年歷史。
振興文風、建學校---文昌廟

已有百餘年歷史的北屯文昌廟,就座落在四張犁。

北屯文昌廟,又名文祠。廟宇坐北朝南,主體以花崗岩為主要建材,屬於二進三合院的合院建築,幾經多次整修,如今仍維持原有純樸溫雅的風格特色,現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原來,廟宇前身為地方社學,其沿革亦與四張犁地區的聚落發展緊密相連。

四張犁從清中葉形成聚落、建構繁榮街市,於此同時,地方儒者也開始注重地方文教。嘉慶年間,地方仕紳先後組織「文蔚社」、「文炳社」,建立社學以教育鄉民,為提倡地方風氣於同治年間,兩社共同捐資興建文昌祠,在主殿留下「天下文明」的匾聯可見用心,其中,由舉人邱位南所撰的對聯:「文以詩書定化干戈之氣」、「蔚然山水特生幹濟之才」亦可見建廟的沿革及期許。邇後,文昌廟也成為北屯地區現代教育的發源地。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將北屯區第一所小學的最初校址設於文昌廟。廟宇東西廂房成為當年的教室,左右庫房作為教師宿舍,直至1913年才遷移校址至今日的三分埔松竹國小。

文昌廟為社區帶來書卷風氣,奉祀五文昌(梓潼帝君、孚祐帝君、關聖帝君、魁星、朱衣)。民間傳說著,文昌帝君主管考運,朱衣帝君是文學之神,魁星帝君主管文運及光明祿位,一經文昌點提,必定能金榜題名。昔日,文昌廟是赴城考試的驛站,要到彰化縣成赴考秀才的考生,有夜宿文昌廟的習俗,而世世代代定居於此的鄉民,都會到廟宇祈求,安定心情以在考試時發揮實力。如今,每每到了考季,依舊吸引各地考生遠到兒來前來虔誠敬拜以祈求考試順利,從考生的功名燭從年初滿至年尾,香火鼎盛的場景可見一般。從學校到廟宇,文昌廟不僅是地方的信仰中心,更作育地方英才,世世代代保佑住民擁有順遂的學習、求職與工作之途。

▲北屯文昌廟,現為國家第三級古蹟,保佑世世代代四張犁住民。

 

文章摘要

Summary

ZEN小編

News Author

TAG關鍵字

Key Word

← Prev
↖ Go News List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