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Local Record

紀錄在地

首頁  →  記錄在地  → 拾憶四張犁- 序
拾憶四張犁- 序

認識四張犁

走入耐人尋味的日常

夜晚,臺中洲際棒球場燈光亮起,觀眾熱切地為場上加油,在球員揮動球棒的那一剎那,人人聚精會神屏息著、等待再為一次漂亮的「紅不讓」歡呼。

臺中洲際棒球場宛若一顆棒球外型成為臺中市地標之一,就座落在「四張犁」。球場的強光點亮夜空,場上的激情熱絡了空氣,如今許多人因棒球賽來到這個地方,然而更耐人尋味的,是賽事過後那趨於日常、不太為人所認識的四張犁。

 
從地名認識四張犁
四張犁,位在台中盆地北部,包括現今北屯區的仁美里、四民里及仁和里一帶。這一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昔日每張犁可耕5甲地,而初期這裡開墾的農田約有20甲,故名「四張犁」。四張犁與犁頭店(今南屯)、大里杙(今大里)是三個臺中較早開發的聚落,也是往昔從彰化縣經犁頭店北至潭仔墘(今潭子)、葫蘆墩(今豐原)通道的要衝。
位在繁華的交通要道上
將時空回溯至清康熙年間,閩、粵移民冒險橫渡黑水溝來台,大批漢人相繼進入臺灣中部移墾。當時,從彰化縣到葫蘆墩有一條古道,沿路必須經過犁頭店、四張犁等地。彰化城門於天黑後關閉,來往的旅人若不能及時進城,就必須留在城外過夜。因此,犁頭店變成為彰化城北門外的第一大站,而四張犁街即是位在交通要道另一端的聚落,商業蓬勃、熙來攘往的熱鬧場景自然不在話下。四張犁街因其所在的特殊位置,成為彰化縣和葫蘆墩(今豐原)古道南來北往的交通據點,街上商家、小舖林立,飯館、旅店一應俱全。直至日治後,隨著鐵公路建設偏離此地,其重要的交通位置才逐漸淡去。
四張犁的開墾史

早期北台中盆地,包含四張犁在內,原為岸裡社獵場,是巴宰海(Pezeh)平埔族原住民的生活領域。清雍正11年(1733),六館業戶之一陳周文取得了墾權,開啟四張犁地區近300年的發展。嗣後陸續大量的漳籍移民入墾,葫蘆墩圳引水灌溉,經過百年開墾,形成集村街鎮,原先居住在這裡生活的巴宰海平埔族原住民日漸喪失其生存空間,因此大舉遷移埔里盆地、或宜蘭平原,少數留居的亦被漢人同化,而在台中盆地消失殆盡。

後來,日據時代發展成街肆型態,稱四張犁街。舊四張犁約位在台中市街區之北,區內大約由崇德路、水湳路、豐樂路、昌平路、四平路、后庄路交錯環抱所組成,是一個集塊型的街鎮聚落,周邊散村大致以此成一個同心圓而分佈,由於串聯四周農業聚落的古道密集,成為鄰近地區之主要商業及文化活動聚落。百年的古街至今還保存著的打鐵店、豆腐店,古厝、三級古蹟文昌祠、太子樓的菸樓文化等,都應證著這段悠長的開墾史。

▲百年文昌廟,屹立四張犁伴隨著時代的更迭。

 

文章摘要

Summary

ZEN小編

News Author

TAG關鍵字

Key Word

← Prev
↖ Go News List
Next →